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膀胱灌注药物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真菌性尿路感染16例临床分析

黄登鹏

  我们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真菌性尿路感染(尿感)给予膀胱灌注抗真菌药物,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被研究的16例真菌性尿感均为慢性肾功能不全[1]患者。其中氮质血症期9例,肾衰竭期6例,尿毒症期1例。除尿毒症期1例进行血液透析外,其余15例均处在内科保守治疗阶段,没有透析。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加重。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为40~68岁,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为尿路结石(梗阻性肾病)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2例。其中并发细菌感染者2例。
1.2 诊断标准 ①有尿频-排尿不适等临床表现;②尿培养(导尿)真菌数落大于或等于104/ml。
1.3 培养结果 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白色念珠菌4例,中间型假丝酵母菌3例,毛霉菌1例,组织胞浆菌1例,曲霉菌1例。
1.4 药敏结果 高敏药物如下:FCO(氟康唑)16例,AMB(两性霉素B)14例,NYS(制霉菌素)14例,5-FC(5-氟胞嘧啶)12例,MIC(咪康唑)1例,KET(酮康唑)1例。ECO(益康唑)1例。
1.5 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及本院药房情况,选用FCO,疗程1周,即0.2%FCO50ml+5%S.B(碳酸氢钠)20ml膀胱灌注,膀胱内停留4小时以上,1天2~3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0.2%环丙沙星50ml或庆大霉素16万U~24万U,膀胱灌注,
1.6 疗效评定 治疗1周后复查尿培养,连续3次培养阴性(间隔2天),临床表现消失,肾功能回到原来的水平为治愈。
1.7 结果 16例全部治愈。

2 讨 论

  保守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面临比较棘手的问题,是用药与保护肾功能的矛盾。特别是尿路真菌感染,因为所有的抗真菌药物对肾功能损害都比较大,为避免这一矛盾,我们采取局部用药,即膀胱灌注抗真菌药物的方法。治疗真菌性尿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方面避免了肾损害,另一方面发挥了局部药物浓度高,抗菌效果好的优点,提高了治愈率,缩短了疗程。从本组资料看,通过治疗,不仅没有肾损害,相反,恶化的肾功能又回到原来的水平。据有关资料[2],真菌性尿感,抗真菌疗程一般为1~2个月,而本组资料表明,疗程1周即可取得满意疗效,这与李国斌[3]报道相近。膀胱灌注药物浓度高,对膀胱粘膜刺激可引起患者膀胱区刺痛,为减少这一副作用。我们在膀胱灌注前先注入100~200mg的利多卡因,并改变体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从本组资料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真菌性尿感,男性多于女性,而且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发病中梗阻性肾病发生真菌性尿感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这可能是尿路异常导致的局部抵抗力下降所致,提示尿路异常是发生真菌性尿感的高危因素。
  本组资料还表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真菌性尿感以酵母菌最多见,其次为白色念珠菌。这与以前的报道[2]不同,这可能是真菌性尿感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真菌性尿感的特殊现象,是否与基础病有关,或是我们观察的病例数不够有关。另外,从药敏来看,5-FC,AMB、NYS高敏,而咪唑类中除FCO高效外,其余基本上耐药,这可能与近年来常用MIC、ECO、KET有关,这又一次告诫我们,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再者,需要注意的是,真菌性尿感有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特别是在抗真菌效果不够理想时,要想到这种可能,本组16例中就有2例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细菌药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黄登鹏(513400 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

  参 考 文 献

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16
2,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48
3,李国斌,黄登鹏.霉菌性尿路感染24例分析.医师进修杂志,1996(6):28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纤维粘连蛋白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NGF BDNF的表达
    48例膀胱肿瘤病人的整体护理
    回肠结肠新膀胱术病人的护理
    膀胱肿瘤后继发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
    肝血管灌注化疗预防大肝癌术后复发的意
    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免疫因子瘤内注射治疗
    干扰素对膀胱肿瘤细胞膜TNFR表达的影响
    膀胱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临床及病理
    可弯性膀胱镜检查术的操作体会
    膀胱妊娠一例
    脊髓损伤并发膀胱结石32例
    异丙酚在离体鼠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