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对Q

庄建平 吴伟华

  自1985年Campbell等[1]提出Q-Td的概念(Q-T dispe rsion)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我们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选自我院1992~1997年56例AMI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又无禁忌证的患者[2],采用尿激酶(150万U,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静脉溶栓。年龄50~73(平均62.3±5.4)岁,男∶女=39∶17。梗死部位:前壁43例(含前间壁、侧壁、广前壁),下后壁13例(含右室梗死)。
1.2 方法 测定入院时、溶栓前、溶栓后90分钟、溶栓后24小时、溶栓后48小时的Q-Tcd值不同导联中最长Q-Tc-最短Q-Tc)[3],比较各时间段及冠脉再灌注与未再灌注之间的Q-Tcd值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各组数据取±s,作t检验。

2 结 果

表1 各时间段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之间比较


组  别 入院时 溶栓前 溶栓后90分钟 溶栓后24小时 溶栓后48小时
再灌注组Q-Tcd 58.40±23.60
60.80±24.20
54.20±18.30*
50.40±14.30**
45.70±16.40**

未再灌注组Q-Tcd 58.40±23.60 60.80±24.20 62.70±20.30 65.31±28.70 63.40±26.20
t 值 0.56 0.71 4.83 5.29 6.27
P 值 >0.05 >0.05 <0.05 <0.01 <0.001

注:*P<0.05,**P<0.01。

2.1 静脉溶栓后再灌注组Q-Tcd逐渐下降,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未再灌注组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2.2 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间比较Q-Tcd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能拯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已成定论。Q-T离散度反映心室肌细胞及活动的同步性,Q-T离散度增大,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增加,容易发生各种室性心律失常[4],常见于心肌梗死[5],推测Q-Tcd与AMI将持续性VT、Vf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本文显示:AMI经溶栓治疗再灌注组Q-Tcd明显降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24小时后Q-Tcd即已接近正常值[6],此为溶栓治疗的结果。而未灌注组Q-Tcd在48小时仍处于高水平,与毛焕元等[7]报道相吻合。
  动态观察Q-Tcd对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可能有很大价值,而早期积极溶栓治疗,尽快恢复心肌灌注对恢复AMI患者的心肌电稳定性有良好作用。

庄建平(210003 南京铁路分局中心医院内科)
吴伟华(210003 南京铁路分局中心医院内科)

  参 考 文 献

1,Campbll RWF,Gardiner P,Amos PA,et al.Measurement of the Q-T interval .Eur Heart J,1985,6(suppl D):81
2,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137
3,Day CP,Mc Comb JM,Campbell RWF.Q-T dispersion:an indieation of arrhythmia ri sk in patients with long Q-T intervals.Br Heart J,1990,63:342
4,Surawicz B.Electrophysiologic substrste of torsades depointes: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or 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J Am Coll Cardiol,1989,14:172
5,Zareba W,Moss AJ,Cessie SL.Dispersion of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急性肠脂垂炎七例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
    老年人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手术诊治体会
    急性门静脉主干完全性栓塞支架置入术术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神香苏合丸对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