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牛地黄汤治疗中医淤热型血证的临床研究 |
|
龙明照 马湖蕊 龙凤昌 张兰芬
1997年10月至1999年11月,我们应用仙牛地黄汤为主,辅以常规西药治疗淤热型血证患者60例,并与用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的42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中关于血热证、血淤证的诊断规范选择出血病例。血热证为:发热,或身热夜甚,自觉燥热,心烦,或躁扰不安,面赤;口渴欲饮或但漱水而不欲饮,尿少黄赤,舌质红或红降,脉细数。血淤证为:皮下青紫或淤斑,口唇、面部和眼周紫黑,局部刺痛;咽喉软腭血管扩张,色泽紫暗;眼球结膜充血、渗出,指甲青紫,肌肢甲错等。舌体青紫或有淤点淤斑,舌下静脉曲张。治疗组60例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8.65±17.42)岁,入院时平均出血病日(4.75±2.42)天;对照组42例中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78±15.33)岁,平均出血病日(5.42±3.26)天。以上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0.05)。 1.2 临床观察的出血病种(见表1) 运用仙牛地黄汤治疗以下常见的八种疾病。从表中可知两组的病种分布、出血部位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χ2=12.68,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一般止血药用为止血芳酸0.6g+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或止血敏2g+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抗凝解聚药用:肝素针0.5万U+5%葡萄糖250ml,缓慢静滴,每日1次,但应注意随时观察血象,凝血机制。肺癌咯血用神经垂体素10U+5%葡萄糖500ml,静滴(缓慢)。严重血小板减少,输血小板悬液10U×3天。口腔粘膜、消化道出血时,予去甲肾上腺素8mg+0.9%氯化钠100ml,分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止血药物处理基础上,加口服中药仙牛地黄汤:生地20g,赤芍12g,丹皮12g,紫草10g,炒黄芩10g,仙鹤草20g。共水煎300ml,分3次温或凉服,每次应兑水牛角细末10g,同时冲服,以上两组的其他基础治疗均相同。
表1 各组病种分布例数
组 别 急性结膜炎 肺部感染 肺癌 沙门菌感染 胃炎 消化性溃疡 支气管扩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组 8 10 3 20 6 8 2 3 对照组 5 9 1 16 4 6 0 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1.4 主要观察指标 上述血热、血淤证的改善情况,止血时间,以及血小板计数、血液流变学的恢复程度。 1.5 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痊愈:10天内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查项目恢复正常,出血伴随症状基本消失;②显效:10天内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查项目基本恢复正常,出血伴随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10天内出血改善,实验室检查项目1/2恢复正常或1/2以上提高,出血伴随症状有所改善;④无效:10天内出血未止,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出血伴随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治疗结果
2.1 临床疗效(见表2) 治疗组60例中痊愈40例,显效13例,愈显率为88.34%;对照组42例中痊愈14例,显效12例,愈显率为61.9%,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愈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11.75,P<0.01)。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 别 例数 痊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治疗组 60 40(66.67) 13(21.67) 5(8.33) 2(3.33)
对照组 42 14(33.33) 12(28.57) 8(19.05) 8(19.05)
2.2 2组血小板计数恢复程度比较(见表3) 通过10天的治疗,治疗组的血小板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17.64,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s)(×109/L)
组 别 例数 药 前 药 后 药后增值 治疗组 60 40.3±20.1 100.6±15.8 60.4&plu[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膀胱癌 下一个医学论文: 银杏叶制剂对老年痴呆临床前期全血Bc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