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激素及其受体与膀胱癌 |
|
列腺癌、肝癌、大肠癌、黑色素瘤中都有AR。在膀胱癌组织中也有AR,李世文[6]等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AR阳性率为78.13%,高于17例正常膀胱粘膜AR阳性率41.18%;在64例膀胱癌中,8例Ⅰ级膀胱癌AR阳性率100%,27例Ⅱ级癌AR阳性率81.48%,29例Ⅲ~Ⅳ级癌AR阳性率68.97%,提示膀胱癌AR阳性率随肿瘤分级增加而降低。同时还发现同一患者的癌组织AR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自身膀胱粘膜,原发肿瘤的AR阳性率高于复发肿瘤,程荣璇[9]等检测9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AR阳性率为52.68%,AR阳性患者中多发性癌较高,非浸润性癌的AR阳性率高于浸润性癌,分化好的AR阳性率高于分化差的,并认为AR可能是膀胱癌新的生物学标记,检测AR对预测膀胱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2.2 ER、PR与膀胱癌 过去认为ER、PR只存在于靶器官的组织中,近年来,已有报道在脑膜、大肠、嗜铬细胞中存在ER、PR。有文献[5,7~9]证实膀胱癌中也存在ER、PR。其阳性率,ER:31.25%~61%;PR:27.8%~52.68%,并认为,ER、PR与临床症状、临床分级分期和预后有关,但观点不一致。张群华等[5]认为,ER(-)者无痛性血尿病程长和肿瘤生长缓慢,ER(+)者无痛性血尿病程短,肿瘤生长迅速,广基和易浸润肌层并为多病灶性。李同度[8]则认为,肿瘤组织的分级和临床分期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随访5年其复发率和病死率ER(+)者、PR(+)者高于阴性者,认为ER、PR可能是影响肿瘤生物行为的标志物,对诊断及预后的估计有一定作用,颜纯海[7]认为,分化程度低的肿瘤,其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低于分化程度高的肿瘤,程荣璇等[9]认为,ER阳性患者中复发率较低,这与雌激素有抑癌作用的论点相一致。
3 膀胱癌的内分泌治疗
膀胱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但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膀胱癌[16],单克隆抗体BDI-IMT治疗膀胱癌[17],都是令人瞩目和鼓舞的,但目前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与继发症 下一个医学论文: 仙牛地黄汤治疗中医淤热型血证的临床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