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附3例报道 |
|
赵群峰 汤义平 裘银虹 陈文斌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是一种神经变性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姿态不稳、帕金森综合征、垂直性核上性麻痹、假性延髓麻痹及轻度痴呆等。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极易误诊。国外对此病的研究日益广泛,国内少见报道。为此,我们通过报道收治的3例PSP,对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进行讨论。
1 资 料
例1,男,64岁。因行动缓慢伴跌倒,视物模糊2年入院。患者起始为右侧肢体僵硬,颈项部发紧,转头费力,渐感腰背和四肢紧张,行动缓慢,走路时常无原因向后跌倒。视物模糊,偶有复视,近期出院语言含糊,记忆力减退。病情逐渐加重,且出现尿失禁。既往无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史,无脑炎、中毒史。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BP15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正常。神经系统:意识清、语缓,表情淡漠,近期记忆力减退,MMSE评定21分。脑神经:眼球向下凝视不全麻痹,头眼反射时不随意,双眼向下凝视<15。四肢肌力V级,四肢和躯干肌张力增强,头颈后伸位,步基宽,右上肢联带动作少。感觉正常,腱反射:+++,Myerson征及掌颌反射(+),病理征(-)。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指标均正常。脑电图、颈椎X线无异常。头颅MRI示轻度脑萎缩。拟诊PSP用美多巴和溴隐亭等治疗2个月不见好转出院。门诊随诊1年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垂直性凝视麻痹,2年后卧床不起,因肺炎死亡。 例2,男,59岁。因行走不稳伴眼睑痉挛3年入院。患者无诱因起病,首发走路时双膝关节僵硬,转身时易绊倒,同时眼睑不自主颤动,颈部酸楚。病情缓慢进展,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效果不佳。近半年感四肢活动不利,讲话亦显含糊。既往健康。查体:BP135/83mmHg,心肺无著变。神经系统:意识清,构音障碍,面具脸,计算力差,MMSE评定17分,双眼垂直性注视麻痹,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双下肢为著,腱反射:(+++~++++),双侧病理征(+)。常规检验正常。脑电图不规则慢波。头颅MPI:脑室系统变大,沟回增宽。以“帕金森综合征”用帕金宁等治疗无效,1个月后转上级医院诊为PSP。转回门诊随访3年后,因肺炎死亡。 例3,女,72岁。因肢体僵硬,语言含糊4年入院。患者4年前自觉四肢发硬,活动缓慢,走路时头后仰而不时跌倒受伤。讲话时口齿不清,且有饮水呛咳。曾服安坦、美多巴,但因精神异常停用。近半年起床困难,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既往史、个人史及遗传史无异。查体:意识清、声音嘶哑,表情呆滞。双眼上视麻痹,咽反射亢进,舌小纤颤。四肢、头颈及躯干肌张力明显增高,翻身起坐均不能。额叶释放征及锥体束征(+)。辅助检查:常规和血生化检验指标正常范围内,头颅CT示脑萎缩。入院拟诊PSP。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无效出院。门诊失访。
2 讨 论
2.1 PSP于1904年由Posey首先报道,1964年Steele详细描述了其临床病理特征[1]。Golle等(1988)认为PSP发病率为每年1.4/10万人。 2.2 PSP的病因尚不明确 病理学改变为间脑中区,特别是终端间质核后联合核、中脑黑质、苍白球、视丘底核、红核、小脑齿状核等有神经细胞的消失及胶样变性;这些核中的细胞内可见到神经原纤维缠结,缠结不像Alzheimer病中见到成对性螺旋纤维,而是单一只线纤维;另一特点在这些核中未发现老年斑[2]。 2.3 临床表现 PSP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以锥体外系肌张力障碍为常见症状,肌强直主要为躯干型。颈强直反复跌倒具有特征性,患者头部向上向后过伸状,加之双下肢膝部处于伸直僵硬而转身时不便交叉,故极易跌倒,这有别于帕金森病的姿态不稳,另一不同之处为PSP患者行走呈大步状,步基宽,身体后倾[3]。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垂直性凝视麻痹,尤其是向下注视麻痹较早出现。眼部的此种征象为PSP特殊的且具有诊断意义的表现。但遗憾的是约50%的患者发病后3年才出现,仅少数以此为首发症状[4]。中晚期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吞咽、发音困难及饮呛等假性延髓麻痹症状,以及额叶释放征、锥体束征。少数患者有认知和行为障碍。辅助检查无特殊诊断价值。但EEG、头颅CT及MRI可作为排除其他疾病。 2.4 诊断标准 许多学者对PSP的诊断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确诊标准的方案,但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上都有一定的缺陷。目前比较客观且为普遍接受的是,由1996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及国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合并食道癌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与继发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