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闭治疗腱鞘囊肿54例 |
|
陈昌义
腱鞘囊肿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1岁,平均36.6岁。右腕26例,左腕与足背20例,腘窝囊肿8例。原发48例,切除术后复发6例。病程3个月~1年。治疗采用1%醋酸确炎舒松和2%普鲁卡因封闭,视囊肿大小调整注射量,一般前者0.5ml,后者1ml,腘窝囊肿等体积大则适量增加。封闭前作普鲁卡因皮试,封闭时局部常规消毒。以30ml或50ml针筒配以12号粗针头穿刺,并抽净囊内粘液,必要时可在囊外辅助挤压,然后固定原针头位置,注入上述混合液,注毕轻柔按摩片刻使之在囊内均匀扩散。封闭后适当加压包扎,1周1次,3次1疗程。一般在第1次注射后2~5d内,囊肿吸收疼痛消失,局部无肿胀、无压痛,或仅有轻微隆起。而第2、3次注射则大多不必抽粘液,只需作局部浸润注射即可。 结果54例均获得信访或门诊复查,在第1疗程结束后无1例继发感染,属优44例,(81.5%):治疗后囊肿完全消失,局部无肿胀、无压痛、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完全恢复正常;良6例(11.1%):囊肿明显缩小,轻微波动感,无肿胀、无压痛,不影响关节活动;有效2例(3.7%):囊肿部分缩小,肿胀压痛减轻;无效2例(3.7%),囊肿和症状无改善。54例中有4例(7.4%),在1年内复发再次就诊;6例(11.1%)在3年后复发。无效2例为患者不合作,穿刺抽粘液失败或封闭药物时注入囊外所致。 腱鞘囊肿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好发于青中年妇女,与工作时局部肌腱或关节需频繁活动有关。腱鞘囊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腱鞘或相连的关节内粘液明显增多,造成鞘内压力增高,粘液向鞘壁较薄弱处疝出而形成。腱鞘内注入确炎舒松后能减轻鞘膜、滑膜、腱膜等组织的炎症、水肿、渗出,抑制毛细血管的舒张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减少类粘液的分泌,促进粘液蛋白的分解和吸收,因而使腱鞘囊肿吸收、消失。2%普鲁卡因注入腱鞘内能获得手或手指理想的麻醉效果,解除的痛苦;其次它能使周围毛细血管网暂时扩张,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本组复发病例可能与职业有关,因此避免肌腱和腱鞘的再次慢性损伤或更换工作方式是值得重视的。较常见的副作用有封闭后疼痛,通常不必处理均能自行缓解并消失,必要时可口服镇痛剂,其他并发症可有局部皮肤色素减退,可能为操作时将药物注入皮下表浅部位所致,治疗结束后可自行恢复。值得注意的是有感染的病例禁止使用封闭治疗,否则可加重或扩散感染。
作者单位:陈昌义 舟山海军413医院骨科 (舟山 316000)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患者的康复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合并食道癌1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