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治疗小儿腮区血管瘤的护理 |
|
王婉秋 肖晓娥 王红梅
摘要 颈外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治疗小儿腮区血管瘤1 240例,均在全麻下行颈外动脉插管术,术后第1 d开始每日从管内注射40%尿素3~10 ml。结果:1个疗程治愈率为68%,拔管后再行局部尿素注射1~3个疗程,全部治愈。认为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导管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护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腮区血管瘤; 动脉插管; 注射尿素; 护理
Key words hemangioma in parotid region; arterial catheterization; urea injection; nursing care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肿瘤,发生于头面部者占50%以上,而腮区又是血管瘤的好发部位。手术切除的主要困难在于大出血或可能引起面瘫,局部注射疗程长,痛苦大[1]。我科1988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小儿腮区血管瘤1 240例,均经颈外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治疗,效果满意。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 240例中男248例,女992例,男女之比为14,<1岁550例,占44.4%;1~2岁283例,占22.8%;~3岁216例,占17.4%;>3岁191例,占15.4%。混合性血管瘤992例,海绵状血管瘤248例。临床表现均以腮区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大小不一,局部温度高,有的患儿腮区皮肤有红色结节样肿物。
2 方法
全组病例在氯胺酮全麻下,以下颌角平面为标志作横切口,分离组织找到颈外动脉,近心端分离至甲状腺上动脉以上结扎,远心端插入内径0.8~1.0 mm硅胶管1根,深2~3 cm,结扎、固定,另刺口引出。术后第1 d开始从硅胶管注入40%尿素3~10 ml,1/d,根据患儿年龄、肿瘤大小、类型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注射速度缓慢,5 ml药液1 min注完为宜,并根据患儿的反应情况调节速度。共注射15~20次,即1个疗程。注射1个疗程后,多数患儿的硅胶管自行退出,或到期拔除硅胶管观察[1]。
3 效果
3.1 近期效果:868例治疗1个疗程后肿块明显缩小,其中25例出现硬结节,随访半年完全消失;372例治疗1个疗程后局部仍有肿物,加用40%尿素2~6 ml局部注射,1/d,约1个疗程肿块变硬,停止注射,继续观察。 3.2 远期效果:本组患儿经颈外动脉插管注射尿素治疗1个疗程,治愈843例,占68%;拔管后经局部注射1个疗程治愈248例,占20%;经局部注射2个以上疗程治愈149例,占12%。治愈后,随访1~10年,局部无肿块,不留瘢痕,腮区皮肤正常。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本组患儿来自全国各地,方言不同,住院环境陌生,使护理人员与家长及患儿的沟通出现障碍。我们首先帮助他们适应环境,用普通话交谈,了解其生活习惯,尽可能满足需求,以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对幼儿主动与之亲近、爱抚,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亲切感;对年龄稍大的患儿,除亲切的语言取得好感外,并介绍治愈后的患儿,以增强治病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消除子女患腮区血管瘤所引起的心理负担。护士除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安慰家长外,并介绍本治疗方法的机理、过程及预后,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帮助患儿接受治疗。 4.2 病情观察: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儿在ICU由专人护理,观察其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1/15 min,并记录,直至稳定后延长监测的间隔时间。在患儿清醒之前给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流量为1~2 L/min。②卧位。全麻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而窒息。清醒后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减轻疼痛,且有利于呼吸。③观察注射尿素后的反应。注射尿素后可产生短时间的局部疼痛,个别患儿疼痛很剧烈,有的还出现流涎,咽喉部肿痛,皮肤起泡、破溃等。绝大多数在30~60 min恢复正常。反应较大者,在注射药前先经导管注入2%普鲁卡因2 ml,以减轻血管痉挛。少数患儿上述反应重,恢复需要时间较长者,次日可暂停注射尿素1次,或适当减少注射药量,减慢注射速度[1]。 4.3 保持呼吸道通畅:个别患儿治疗后出现咽喉部肿痛,咳嗽无力,加之伤口疼痛不敢咳嗽,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引起肺部并发症。鼓励患儿做有效咳嗽,必要时用氯化钅 亚合剂20 ml加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5 mg[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北京市各级医院哮喘治疗药物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乙烯雌酚辅以四强油治疗尿道肉阜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