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跳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心脏复苏药物应用进展 |
|
alpha;、β受体兴奋剂的肾上腺素和仅具有α受体兴奋作用的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时恢复自主循环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去甲肾上腺素组比肾上腺素组,在自主循环的恢复能力方面提高了2倍,表明肾上腺素激活β2受体产生的扩血管效应对复苏不利。 3.其他血管活性肽类的应用:近年来,血管加压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具有强烈缩血管效应的血管活性肽类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Linder[9]等在心脏复苏实验研究中,应用外源性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比较,结果表明血管加压素明显提高了冠脉灌注压,增加了心肌血流量,有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Mulligan等[10]的实验研究发现,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与单用血管加压素或肾上腺素相比,在提高冠脉灌注压方面有更明显的作用。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可以加强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且能和儿茶酚胺发挥协同作用,尽管血管紧张素Ⅱ对全身血管都有收缩作用,但相比而言,对冠脉的收缩作用要弱一些,因此可以相应增加冠脉的血流量,有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Little等[11]在猪的心跳骤停模型中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的剂量在25~100mg/kg之间时,可以明显地提高动脉舒张压。 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心脏复苏时,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利多卡因、溴苄胺,但目前已有某些异议。以往认为,室颤时应用利多卡因、溴苄胺可以使电除颤变得更容易,防止室颤再发。而电除颤终止室颤的机制之一是对心肌细胞进行除极,从而开放钠通道。从理论上讲,电除颤后,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加,然后发生心肌细胞同步除极,而利多卡因的主要效应之一却是阻断钠通道。已有动物实验证实,利多卡因增加了除颤的阈值,使除颤更为困难。溴苄胺虽然可以延长动作电位的时限,防止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失,从而降低心肌除颤的阈值,但也有动物实验证实,应用溴苄胺后,易发生电、机械分离和复苏后低血压,对复苏不利。胺碘酮作为非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亦可在心肺复苏中进行应用,但该药与溴苄胺类似,虽可以降低除颤阈值,却也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对复苏亦有不利影响。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病理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病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先天性低位肛门闭锁术后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