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理类型的先天性巨结肠病 |
|
王大勇 王燕霞
先天性巨结肠病是小儿常见的肛门直肠病之一。自1948年Swenson和Bill认识到巨结肠病是因结肠无神经节细胞引起,并提出有效的腹会阴脱出术治疗方法以来,使很多病人得到了救治,但仍有部分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巨结肠相似,直肠组织活检存在神经节细胞,通常将其归为“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1,2]。随着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3]、银染及电镜等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发现这些患儿属于肠神经发育不良、神经节细胞肥大、神经节不成熟或嗜银丛缺如、内括约肌功能紊乱和平滑肌异常等。 正常小儿胃肠道有一整套独特的内在神经系统。该系统由胃肠道、胆道及胰腺中所含的神经节及其间网络组成,控制着胃肠运动、分泌、血流及电解质的转运等活动,并把胃肠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联系起来,是自主神经系统除交感、副交感系统外的第三子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化学递质/调质、反射通路与回路网络,其递质种类和中枢系统相当。 胃肠神经元积聚为许多肠壁内神经节和连接神经细胞的纤维丛,分别位于肠道平滑肌间及粘膜下。前者为肠肌丛(奥氏丛),后者为粘膜下丛(麦氏丛)。结肠的肠肌丛多密集于结肠带的深部,而其他处的神经元较稀疏,神经元的密度为2000~20000/cm2,肠肌丛的神经细胞支配肠管外层纵行肌,也有神经纤维至粘膜形成感觉神经终末,还有纤维放射至椎前神经节,即肠道神经系统,可以调节传入肠道神经系统的交感信息。 粘膜下丛是肠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在粘膜下成簇集结于粘膜下、粘膜肌层的深面。神经元胞体密度为1000~5000/cm2。神经元胞体的肠肌丛及粘膜下丛发出神经纤维网支配纵行、环行平滑肌、粘膜肌层及粘膜。这些神经纤维丛有粘膜丛及固有丛。肠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不含血管和结缔组织成分,不存在胶原纤维,肠道胶原细胞对肠道神经元覆盖不完全。 兴奋肠肌运动的递质在肠肌丛及粘膜下丛都有,主要为:乙酰胆碱(通过M受体发挥作用),含激肽的P物质和神经激肽;抑制性肠肌运动神经元的递质主要有:一氧化氮、ATP和VCP。肛门内括约肌的松弛为抑制肠肌神经元介导。 以下根据不同的神经发育引起的排便异常进行简单叙述: 一、神经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 IND) 1971年Meier-Ruge首先描写了具有与先天性巨结肠相似临床表现,但病理组织表现为粘膜下丛、肌间丛增生和固有层乙酰胆碱活性增加的类巨结肠病。 Fadda等将IND依据临床和病理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类。A类: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期反复发作性肠梗阻、腹泻、血便,病理显示,神经纤维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发生率占5%;B类:临床表现与巨结肠不易区分,病理显示,粘膜下神经纤维的发育畸形发生率为95%。关于IND的发病率依据不同作者应用直肠吸引活检的结果有所不同(0.3%~40%)[4],诊断标准有争议,1971年多认为节细胞增生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为其诊断依据,到1981年定为: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神经纤维增加最有意义,后来Borchard等提出两个主要诊断标准:粘膜下神经丛增加;粘膜下围绕在血管周围的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神经纤维增加。两个附加标准:神经元异位和固有层乙酰胆碱神经活性增加。最近Meier-Ruge等[5]又报道:IND最可靠的诊断尺度为巨大节细胞的存在,占3%~5%。他们指出,全层的直肠活检可以看到巨大的节细胞和异位的节细胞,而直肠吸引活检可以发现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增加。 很多学者怀疑IDN是先天性组织病理学改变,而认为是继发于先天性梗阻或炎症。现在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实,IND不仅仅是先天性病理变化,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因为,粘膜下丛和肌间丛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肌层间的神经不正常;病变肠管的肌肉神经交界处缺少神经支配;内括约肌内神经分布异常。 IND粘膜下丛和肌间丛特殊的组织学表现:粘膜下节细胞和肌间丛节细胞增生、肥大的节细胞、异位的节细胞、粘膜下血管周围的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的神经纤维增加、固有层乙酰胆碱神经阳性的神经纤维增加。 IND患儿表现肌层神经分布异常。Prem Puri等[5]对患儿的全厚层直肠标本行NADPH-心肌黄酶组化研究,认为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一致。在IND病人环肌及纵肌的神经分布中,NADPH-心肌黄酶缺如或减少,由于NADPH-心肌黄酶是一种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的介质,因此它的减少会引起肠蠕动功能减弱,处于痉挛的状态。 研究证明肌肉神经交界处缺少神经支配,使神经肌肉间传导受阻引起肠蠕[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脑卒中的重症监护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跳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心脏复苏药物应用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