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颅磁刺激用于实验性脑缺血的安全性研究 |
|
经颅磁刺激用于实验性脑缺血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Wistar大白鼠30只,雌性,体重150~250 g。 1.2 仪器和试剂 ①仪器:局部脑血栓形成装置,LSD-Ⅰ型多色双束冷光源仪(金属卤化物灯,锦州光学仪器厂产品)、光照度计、脑立体定位仪(江湾Ⅱ型)、消毒铜片(1 cm×0.8 cm,中心有0.8 cm×0.5 cm的窗孔);经颅磁刺激器及刺激线圈,圆形线圈,外径12 cm,其在磁刺激器的最大输出强度下产生的脉冲磁场的强度峰值为1.9 Tesla。丹麦Dantec公司产品;肌电图仪,丹麦Dantec公司产品,与经颅磁刺激器连接,作为外部设置控制经颅磁刺激的刺激频率;水浴恒温箱,北京医疗设备厂产品;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量仪,LS-Ⅲ型,由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制。②试剂:四氯四氮荧光素二钠,又名玫瑰红B,(RB, Rose Bengel)实验用光敏感染料;氯化三苯基四氮唑,简称TTC染液。 1.3 方法 ①造模:参考Watson等[9,10]的光化学诱导局部脑血栓形成的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全部制造成局部脑缺血的动物模型。②动物分组:将30只造模动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第1组为对照组;第2组为治疗组Ⅰ;第3组为治疗组Ⅱ。③磁刺激:2个治疗组均于造模后24~48 h开始治疗,连续16 d,每天30个脉冲刺激,分2次完成,中间间隔2 min。治疗组Ⅰ刺激条件为0.5 Hz,70%的最大输出强度;治疗组Ⅱ的刺激条件为1 Hz,100%的最大输出强度。④一般情况观察:观察大鼠在实验期间的生命体征、对磁刺激的反应以及刺激后的反应等。 1.4 评定 ①行为评价:造模后24 h、第2、3、7、16 d观察大鼠行为及肢体运动情况,并按Bederson法[11]分级。②rCBF测定:第16 d,各组取7只鼠用组织血流仪采用氢清除法测定皮层梗死区的rCBF[12]。③TTC染色:第16 d,全部鼠取脑放入用0.2 M磷酸缓冲液(PH7.6)临时配制的2%的TTC溶液中,避光置于37℃温箱中孵育30 min。④组织学检查:TTC染色后各组取9只,经被TTC染色证明为梗死灶部位的脑组织行冠状切片,常规脱水、石蜡包埋,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检查。⑤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xcel软件处理。
2 结果
一般情况观察:试验期间,全部大鼠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无伤口感染。治疗组Ⅰ及Ⅱ在磁刺激过程中有惊恐的表现,如不安静,试图逃跑,偶有尖叫,一旦停止刺激即恢复正常;磁刺激脉冲致大鼠全身及尾部剧烈振动,刺激停止后振动消失,无抽搐及癫痫样症状发作。 行为学评分:按Bederson评分标准,各组试验大白鼠神经缺失征在所检的各个时点均为0级。 组织形态学的结果:①肉眼,造模后16 d,脑行TTC染色后,正常的脑组织被染成均匀的砖红色,在造模区域可见陈旧的瘢痕,色泽深暗,边缘皱缩,局部轻度凹陷不平。各组间在病灶的形态、大小及色泽方面基本一致。②光镜,各组病灶周围正常脑细胞的层次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水肿、炎性浸润及坏死。治疗组Ⅰ及Ⅱ在病灶及周围正常脑组织内均未见到出血病灶;对照组病灶表面由增生的脑膜覆盖,周围由胶质细胞增生包裹,机化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其中夹杂有少量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在脑膜层及病灶局部可见毛细血管。治疗组Ⅰ和Ⅱ的病灶修复的成分与对照组相同,只是脑膜层次少于对照组,毛细血管的数目较对照组多,其中治疗组Ⅰ比治疗组Ⅱ毛细血管的数目更多。③rCBF测定,用X+/-S表示,对照组为92.139+/-4.594,治疗组Ⅰ和Ⅱ分别为96.29+/-5.177和98.52+/-4.836,分别较对照组上升4.51%+/-5.62%和6.93%+/-5.25%,对照组与治疗组Ⅰ间、对照组与治疗组Ⅱ以及对照组与总的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Ⅰ和Ⅱ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下一个医学论文: 初发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预测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