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
|
2组患者的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平均下降分别为5.23和3.78 kPa。2组间治疗后比较血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s,kPa)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 疗 后 3 h 3 d 7 d 10 d 治疗组 对照组 100 95 23±5/14±4 24±5/14±4 23±4/13±2 24±5/14±5 20±3/13±1 22±4/12±3 19±5/12±3 20±2/12±3 19±4/12±2 20±1/1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2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 感染发生率:治疗组3 d后发生感染10例占7.7%,其中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感染3例,其它1例;对照组3 d后发生感染50例占26.3%,其中肺部感染38例,泌尿系感染7例,其他5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NDS评分平均减少10.1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后平均减少3.24分与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有改善,但无统计意义。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有很大改善。此外治疗组死亡5例,对照组25例,均未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时间 治疗组 (n=125) 对照组 (n=165)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15 d 20 d 25 d 30 d 30.82±5.43 28.56±8.36 25.41±8.38 21.79±8.24 20.22±8.41△ 31.44±6.35 30.65±6.48 28.99±6.56 27.87±6.23 28.20±6.37 >0.01 <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88例,进步17例,无变化15例,死亡5例,显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93例占71.5%;对照组基本治愈9例,显著进步89例,进步39例,无变化28例,死亡25例,显效率98例占51.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死亡率比较:治疗组死亡5例占3.9%,其中死于心肌梗死2例,肾功能衰竭1例,再次出血2例;对照组死亡25例占13.2%,其中死于再次出血10例,心肌梗死3例,肾功能衰竭6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其它3例。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未发现与黄芪注射液有关的不良反应;对照组中血尿4例,急性左心衰1例,皮疹1例。
3 讨论
黄芪的药理作用:黄芪为传统补气中药,主要成分有多量糖分(蔗糖、葡萄糖及淀粉、黄芪多糖A、B、C、D),多种氨基酸,黄酮及其类似物,黄芪皂甙Ⅰ~Ⅳ,胡萝卜素等[5]。对人体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肾功能及物质代谢等均有调节作用。中医理论认为黄芪味甘、性温,有补益脾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颅磁刺激用于实验性脑缺血的安全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