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合式肌皮瓣修复面颌部洞穿性缺损的护理 |
|
向明芳 袁德芳 刘锦 王朝晖 陈世蓉
摘要 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对24例面颌部洞穿性组织缺损病人采用瓦合式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皮瓣成活率达100%。随访1~3年,24例病人进食、发音功能及外形良好,修复处平整。其护理要点①术前进行营养补充,治愈口腔炎症,给予心理支持,授予相关知识;②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了解皮瓣成活情况,加强口腔护理,保证负压引流通畅,加强营养及进行康复指导。 关键词 面颌部洞穿性缺损 瓦合式肌皮瓣 修复 护理
Key words maxillofacial region penetrating defect tile-like musculocutaneous flap repair nursing care
瓦合式肌皮瓣系由胸大肌肌皮瓣改良制成,移转修复面颌部缺损和作口腔衬里,其优点:①面颌部洞穿性缺损后能得到一次性修复,使口腔和面部均有皮肤、肌肉、粘膜组织,符合解剖生理功能,外观差异小;②该皮瓣血供丰富、可靠、有活力及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对受放射损伤及缺血或感染的受区组织愈合力强[1];③有宽厚的肌蒂可保护颈动脉等重要结构,恢复同期行颈廓清术后的颈部外形;④该皮瓣肌肉血管蒂较长,旋转度大,可在无张力状况下缝合,修复后肌瓣不挛缩,不影响口腔功能。 1993年6月至1998年7月,我科采用瓦合式肌皮瓣修复面颌部洞穿性缺损24例,手术成功率100%。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24例均为男性,年龄46~68岁。口颊癌22例,牙龈癌2例。均侵犯口腔粘膜和皮肤,有不同程度的颈淋巴结转移。术前行诱导化疗15例。 手术方法:手术在全麻下进行,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形成面颌部洞穿性缺损,同期行颈廓清术,并根据缺损范围取胸大肌肌皮瓣折叠成瓦合式皮瓣,带蒂移转修复,在肌皮瓣的折叠处切除1条宽约1 cm的皮肤,从而形成2个“皮岛”,1个“皮岛”衬里,1个“皮岛”修复外部皮肤缺损。肌皮瓣上段保留肩峰动脉、静脉的胸肌支及足够的长度、宽度,直接拉拢缝合,口内严密缝合。 效果:本组病例住院19~35 d,出院时能经口进食,修复处轻度肿胀。随访1~3年,24例病人进食、发音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修复处平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①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焦虑、恐惧的程度及来源,根据问题的诱因因势利导,结合我科专业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治疗效果,解释手术对根治疾病的重要性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后等,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减轻或消除焦虑、恐惧心理。②增加能量储备。根据病人体质制定营养支持方案。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或静脉输入凡命、脂肪乳、水乐维他等营养液,以改善体质。③术前因口腔内肿瘤溃烂,炎性分泌物增多,出现口臭、出血,给予0.5%碘伏液漱口,每日4次;对术前诱导化疗出现口腔溃疡者先用生理盐水20 ml加2%普鲁卡因2 ml冲洗后涂粘膜康,3~7 d溃疡全部愈合。④术前1 d备皮,术晨用0.5%碘伏或0.1%洗必泰消毒口腔。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准备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的病室环境。术后全麻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头略低偏向患侧。随时吸出口鼻内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心电监护导联、尿管等,避免牵拉引起不适。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剂,尽量减少病人疼痛。 2.2.2 受区瓦合瓣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移植区皮瓣血运情况,1~2 h记录1次皮瓣的颜色、温度(皮温计测量)、毛细血管充盈度以及皮瓣肿胀程度。正常情况下,移植后24~48 h支配该皮瓣的神经受损,皮瓣颜色稍苍白,24~72 h后转为淡红色;皮瓣温度与体温相同或高1~2℃;毛细血管压迹试验示皮瓣颜色立即恢复正常,有弹性;折叠皮瓣在术后3 d内有轻度肿胀,以后逐渐减轻。其中毛细血管充盈是皮瓣血循环最直观、最可靠的观察,早期回充盈时间约1 s[2]。若术后72 h皮瓣仍苍白、皱缩、组织干瘪,皮温低于正常体温2℃及2℃以下,压迹试验皮瓣由苍白转为灰白色,提示皮瓣有灌注障碍;皮瓣呈暗红或紫色、变粗、变硬、弹性消失,提示有血液回流障碍;若静脉、动脉同时栓塞,可无明显肿胀。应注意密切观察以发现异常情况。预防措施:①保持室温20~25℃,避免过冷使皮瓣血管痉挛。②红外线照射面部肌皮[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影响乳腺癌病人生命质量因素调查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护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