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
|
障碍爬,如爬过家长大腿或其它障碍物。爬还有助于纠正斜视、眼颤等。 5.被动模式运动[8]:是一种由三人操持,模拟匍匐爬的被动运动。每天进行4~6次,每次50~250节四肢及头颈部有节律的运动及摩擦,活动肌肉关节的同时向脑输送正确匍匐爬的信息,可促进正确爬行动作的出现、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调整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是对较重脑损伤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会爬行及爬行、行走或其它姿势异常的均应有此项目,新生儿脑损伤宜从3个月开始增加模式运动。 6.坐、站、走训练:坐、站、走是人类生活工作的主要体位,坐、立平衡是走及其它协调动作的基础。适时坐、立训练使踝、膝、髋持重可预防骨质疏松、关节松驰等发生,应按6个月坐、10个月站、周岁走的运动发育规律及时开始相关训练。坐的训练有靠坐、盘坐、长坐、高坐等。站的训练有靠墙站、靠架固定站、扶物站、跨步站、凳坐位站起、蹲起、单腿站等。走的训练有扶杆走、扶架走、独走等。对腰背肌较弱的增加腰背肌训练。 7.手功能训练:2~3个月即应开始手抓握、放开练习,逐渐增加抓住近处的玩具,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等,可用玩具、游戏形式进行。 8.咀嚼、吞咽、发音、语言训练:脑损伤患儿由于神经-肌肉支配障碍,易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影响齿槽骨及口腔相关器官发育,可造成营养不良、构音障碍等。适时加辅食并面对面的教小孩咀嚼、吞咽及发音非常重要。学吹小喇叭或气球、用舌尖舔着吃一些小食品、用吸管吸饮料等有助于口腔肌肉的发育。 9.平衡功能训练:部分脑损伤患儿行走困难主因平衡障碍。5~6个月脑损伤患儿即可增加平衡功能训练,较易操作的有于台案上进行的被动左右侧滚,每日数次,每次50米左右,侧滚还有利于听力障碍的纠正。 10.药浴、水疗及按摩:脑损伤患儿存在脑及肌肉关节的微循环障碍及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温热药浴,并辅以浴中、浴后按摩及抚触,可有效改善肢体及脑功能,对新生儿脑损伤仅采用此方法即可干预成功。药浴一般每日进行1~4次,每次浸泡10~20分钟。浴后对肌张力增高较著的肌群、有挛缩倾向的肌腱或关节松弛、僵硬等部位进行按摩,由轻缓开始,灵活运用按揉、牵拉、屈伸旋转等手法,每次10~20分钟。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中细胞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