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式手法与肩关节牵引治疗肩周炎 |
|
杨则成 汪 燕
肩周炎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67岁。左肩17例,右肩13例。病程均在半年以内。肩关节活动度(ROM)测定,前屈<130度,外展<100度,后伸<45度。将患者分为A组17例,用澳式手法加牵引治疗;B组13例,仅用澳式手法治疗。①澳式手法:放松肩周围肌肉后,自前向后,自后向前,自头向足方向推动肱骨头;自内向外拉动肱骨头;内外旋肱骨头和旋转肩关节。每种手法由弱至强各做10遍,每遍1 min。②肩关节牵引:沿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后伸3个方向作持续牵引,每个方向10~30 min,各1~2次,牵引力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力偏小为度。 结果治疗前A组与B组前屈ROM分别平均为106±25、102±21,治疗15 d后分别为138±30、111±20;外展ROM治疗前分别平均为79±15、73±20,治疗后分别106±21、81±20;后伸ROM治疗前分别平均为32±6、31±6,治疗后为42±3、37±4。2组治疗前肩关节ROM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ROM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表明澳式手法加关节牵引疗效更明显。 澳式手法与肩关节牵引都是针对肌纤维及关节囊的粘连和挛缩,使之松解。大力量、短时间牵引主要作用于纤维组织的弹性机制,当外力去除后,纤维迅速回缩,故需要多次重复。但大力牵引往往疼痛较剧,患者难以耐受,不易达到所需的重复次数,因而疗效差。中等力量,较长时间(10~30min)牵引则作用于粘滞机制,组织伸长较慢,回缩率低,同时操作引起的出血或渗液少,不会引起重复粘连,疼痛较轻,可耐受。澳式手法属前者,因而ROM恢复较慢,如加上肩关节牵引则可解除粘滞,使ROM恢复迅速,尽快改善肩关节功能,缩短肩周炎治疗时间。
作者单位:杨则成:珠海市拱北医院理疗科(珠海 519020); 汪 燕: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法配合药敷治疗内踝严重扭伤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肌梗死后的康复锻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