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心理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
|
马大俐
脑卒中患者因脑功能损害,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等障碍,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患者对发生的种种神经功能缺损有一个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而且明显的影响患者的康复动力和效果。作者对此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42例均为我科收治患者,男33例,女9例。年龄38~6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5个月。经CT或MRI检查,脑出血14例,脑梗死28例。右侧偏瘫18例,左侧24例。 1.2 评定 ①心理评测:采用汉密顿抑郁等级量表(HAMD)测定[1],评分>20为病态抑郁,确定为严重心理障碍。②运动功能评测:采用国际通用的Brunnstrom Ⅵ级分期标准进行测评[2],为比较统计的方便,仅用下肢级别变化作观察指标。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测:选用Barthel指数(BI)对ADL进行测评[2]。④总生活能力评测:采用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康复医学会议拟定的脑血管病评估标准中2、3、5条总生活能力项[3],将提高3个等级(如由4→1级)定为显效;提高1~2级定为有效;没有变化为无效。所有患者入院时按上述各条予以首次评测,经过系统的心理和康复治疗2个月后再作第2次评测,将评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评分>20为抑郁组,≤20为非抑郁组,将2组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作统计学处理,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 1.3 方法 运用心理学中的分析疗法、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和行为疗法等提高患者对偏瘫本质的认识,减轻、克服抑制情绪,接受现实。调动接受康复治疗的主动性,提高康复疗效。①个别交谈:了解患者思想,观察情绪变化,找出心理冲突的问题点,针对性解决。②集体治疗:组织患者开展趣味性集体活动,互相交流康复训练中的体会,学习生活自理的具体方法,请进步显著的患者用亲身体会来激励其他患者的康复欲望。③建立良好的康复氛围:启发家属对患者宽容、理解,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加强家属与患者间的沟通,让患者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中。④药物治疗:针对性选用降压、强心和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对焦虑或抑制情绪严重的患者使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
2 结果
抑郁发生率的动态变化:本组42例,首次HAMD评分>20分有34例(80.95%),经过系统心理与康复治疗,再次评分>20分者减少至16例(38.10%),抑郁发生率明显降低。 抑郁与Brunnstrom等级及BI评分的变化:系统康复治疗前,抑郁组Brunnstrom分级在Ⅲ级的占75.8%,非抑郁组占92%,2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抑郁组Ⅲ级尚有43.8%,而非抑郁组仅7.7%,用秩和检验P<0.01,2组间差异显著。治疗前BI评分<60分,抑郁组15例占93.75%,非抑郁组24例占92.30%,P>0.05,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抑郁组<60分11例占68.75%,其中<40分4例占25%,非抑郁组<60分8例占30%,而<40分为0,2组用评分差作t检验,P<0.01,差异显著。 抑郁与总生活能力的变化:2组按评定内容的1、2、4项评定结果比较,抑郁组16例总生活能力变化显效率为0,有效10例,无效6例;非抑郁组26例中显效24例,显效率92.3%,用秩和检验,P<0.01,2组比较差异显著(附表)。
附表 42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组 别 例数 Brunnstrom分级 BI评分 总生活能力分级 显效率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40 40~60 >60 1 2 3 4 5 6 7 例数 % 治疗前 抑郁组 非抑郁组 16 26 6 8 3 10 3 6 4 2 0 0 0 0 10 14 5 10 1 2 0 0 0 0 0 0 6 6 7 8 3 9 0 3 0 0 治疗后 抑郁组 非抑郁组 16 26 0 0 2 0 5 2 7 6 2 10 0 8 4 0 7 8 5 18 0 8 0 10 4 8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针灸中药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后抑郁心理的康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