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病急性期的康复 |
|
(5.0) 5(16.7) 1(1.6) 2(6.7) 0 1(3.3) 0.4536 0.5928
2组患者继发运动障碍发生率比较,治疗组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表2)。 表2 2组患者继发运动障碍发生率比较(%)
组别 肩 痛 肩关节半脱位 肩手综合症 上肢屈肌痉挛 下肢伸肌痉挛 足内翻 腕下垂 治疗组 对照组 12(20.0) 15(50.0) 10(16.7) 18(60.0) 5(6.7) 10(33.3) 16(26.7) 18(60.0) 7(11.7) 15(50.0) 17(28.3) 21(70.0) 10(18.3) 11(36.7) χ2 P值 8.50 <0.01 17.50 <0.01 9.00 <0.01 9.50 <0.01 15.90 <0.01 14.23 <0.01 4.47 <0.05
注:每例患者分别有一种或数种继发运动障碍存在
3 讨论 脑血管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致残率也高,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80年代初有人认为脑卒中的恢复主要是自然的,与康复无关。以后经许多学者研究证明康复对脑血管病治疗是有效的,自然康复虽然存在,但康复治疗的作用更大,而且认为康复宜在急性期开始,发病的头3个月效果最为显著[3]。 康复理论认为脑血管病之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治疗中不采用反射性或痉挛性运动训练患者,而是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电刺激运动神经肌肉时也刺激了传入神经,经脊髓投射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促进了功能的重建。电刺激不仅能使肌肉的收缩能力增强,而且可以缩短增强肌肉肌力所需的时间,从而对抗患者因卧床而产生的废用性萎缩[4]。通过对痉挛肌和拮抗肌的交替刺激,使痉挛的肌肉受到抑制,提高拮抗肌的肌力,达到生物力学平衡的作用。 我们在诊治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上述康复理论在急性期就对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运动疗法、电刺激和心理治疗等综合的康复方法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对照,结果早期综合康复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种继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脑血管病急性期即开始康复治疗应予以肯定和广泛推行。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消化性溃疡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