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椎病的数字化成像诊断 |
|
骨质增生在侧位影像上多呈唇样,而正位则显示为钩椎关节呈尖刺状、角状、唇状、舌状或卷发状增生肥大,密度增高。后纵韧带沿椎体后缘呈浓带状钙化,而项韧带则呈随园形或略分节的棒状钙化,位于棘突后方。因椎体骨质增生和后纵韧带钙化及椎间隙狭窄等,至使椎间孔狭小呈哑铃状或不规则形改变等。本组57例中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和韧带钙化26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椎体骨质增生和椎间隙狭窄7例。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和韧带钙化18例。骨质增生韧带钙化4例。单纯骨质增生2例。在上述57例中椎管比值低于0.8和椎体失稳各17例。
图1 (AB),颈椎曲度平直C5,6椎体前下缘尖刺样骨质增生 图2 C5,6间隙变窄唇样骨质增生
图3 与图1同一病例,C5,6椎体相对缘硬化,提示椎间盘变性 图4 颈椎呈反“S”形C4,5间隙陕窄及呈轻度的前窄后宽状并示椎体不稳、滑移和C5 前上缘变尖
3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本身及其继发改变所致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又称颈椎综合征[3]。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颈椎正、侧位和斜位及功能位X线平片是诊断颈椎病常用的重要方法,特别是颈椎双斜位又是显示椎间孔的唯一投照方法,但其操作不仅繁琐、费时,且对椎体后缘、钩椎关节及椎间孔的改变在照片上显示不十分满意,一些老年人及病重患者其效果更差。CT扫描虽然可以清晰地显示椎体、椎间盘及椎管内的细微结构,但其是横断面图像,不能进行纵断面扫描,缺乏整体表现,且不能观察椎体的生理曲度变化及功能活动情况,若实行图像重建则有较多的辐射剂量[4]。MRI可直接显示脊柱、椎间盘及脊髓的矢状面、冠状面图像,但其扫描时间长,价格昂贵,而且对骨皮质及骨化物信号低,甚至无信号[5],对变性椎间盘所伴发的钙化、骨赘的显示相对不足[6],对引起颈椎间孔狭窄的骨性因素不易产生良好影像,不能在所有方面取代其它检查。 颈椎病的数字化成像技术是在透视下调整抬头与旋转的角度,椎体后缘、椎间孔显示清晰。颈椎的过伸、过屈位图像的采集十分方便。不但当电视屏幕上显示的颈椎图像达到标准位时即刻采集,还可在透视旋转过程中发现病变及时采集。其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增加了发现病变的机会,系统矩阵为1024×1024,图像分辨力高,成像速度快(0.04s),信息量大,十分有利于诊断,尤其是在不发射X线的情况下可反复回放、观察已采集的颈椎各位置的图像并通过灰度变换,使在荧光屏上肉眼仅能分辨的10个灰度灰阶以64个灰阶更加清楚地显示,以便精确地区分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影像的细微差异,使原来影像中看不清的细微病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7],亦可通过区域细化,将兴趣部位放大及灰度范围内差异扩展,用以逐个观察钩椎关节、椎体缘、后纵韧带及椎间孔形态有无增生肥大、钙化、变形等异常改变,以借此判断有无椎动脉、脊髓、神经根受压等。此外还可通过利用几何参数测量即可十分方便地计算出颈椎管比率及颈椎各生理曲线有无异常,计算机的伪彩处理对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消化性溃疡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