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
|
朱昕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心肌梗死,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少,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我们从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①100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无糖尿病及明确的冠心病史,肝肾功能正常,男39例,女61例,年龄54~74岁,平均年龄(63.1±6.7)岁。②正常对照组:同期本科体检者9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男31例,女59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为(61.7±6.1)岁。 1.2 方法 使用Dornier AI 5200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患者仰卧,颈后垫薄枕,头部稍偏向非检查侧,从颈根部开始向上,逐阶段地从前、侧、后三个方向观察两则颈总动脉(CCA)、分叉部(BIF)和颅外段颈内动脉(ICA)的横轴和纵轴实时二维图象,显示颈动脉横切和纵切面,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并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技术探测血流,帮助判定血管和其狭窄程度及部位,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及有无,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等,超声检查和分析由一位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医师施行,参照华盛顿大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级,根据内径狭窄率分为6级:①A级:CCA、ICA的IMT<1.0mm,BIF的IMT<1.2mm,内膜可不光滑,但无明显隆起斑块形成,PSV<125cm/s。②B级:CCA、ICA的IMT≥1.0mm,BIF的IMT≥1.2mm,斑块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狭窄率1%~15%,PSV<125cm/s。③C级:斑块增大,狭窄率16%~49%,PSV<125cm/s,但频谱多普勒示收缩期窗口消失。④D级:狭窄率50%~79%,PSV>125cm/s,EDV<140cm/s。⑤D+级:狭窄率80%~90%,PSV>125cm/s,EDV>140cm/s。⑥E级:血管完全堵塞,狭窄率100%,无彩色血流及多普勒信号。
2 结 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2例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颈动脉斑块中,左侧斑块105处,右侧斑块107处,有69.4%(50/72)有二处以上斑块,29例为孤立斑块,右侧14例,左侧15例,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类型见表1。 脑梗死组及对照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72%(72/100)和27.8%(25/90),经统计学处理,梗死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1 各级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
类 型 右侧(例数) 左侧(例数) CCA BIF ICA CCA BIF ICA A组 40 29 42 40 27 42
B级 15 20 14 16 26 13 C级 13 21 14 14 17 14 D级 3 2 1 1 1 2 D+级 1 0 0 1 1 1 E级 0 0 1 0 0 0 合计 72 72 72 72 72 72
表2 梗死组及对照组发现颈内动脉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 χ2值 P值 梗塞组 100 72(72%) 37.07 P<0.01 对照组 90 25(27.8%)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以BIF最多见(右侧43/105,占40.95%;左侧45/107,占42.06%),经理论和临床证明动脉的分叉部及成角处或内膜表面不规则能干扰层流,产生血流急而致旋涡流,使内膜受损,此后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内,如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窦扩张部。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成角处动脉伸长[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61例血液透析治疗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颈椎病的数字化成像诊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