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
|
李凡 孙大宝 张振声 张密
我们对5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出血患者5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59.4岁。5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病史。 1.2 实验室检查 血脂增高26例(胆固醇高3例,甘油三酯高23例),红细胞压积增高23例,心电图异常37例(左室肥厚17例,20例为ST-T改变)。 1.3 CT检查 50例均在发病当天行脑CT检查。在CT片上出血灶为高密度影,提示为新的出血病灶。病灶大小按π/6×长×宽×层面计算体积[1],出血量在10~60ml大小。其出血灶分布如下:基底节出血26例,丘脑出血11例,外囊出血6例,脑叶出血5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 1.4 记录方法 采用北京同仁光电技术公司生产的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对发病24~48小时脑出血患者进行监测。袖带缚于患者左上臂,不可过紧过松,以能放进一指为宜。白天(上午8时~下午10时)30分钟,夜间(下午10∶01~次日晨8时)60分钟自动充气测量。测量时嘱患者保持静止状态,必须保持袖带与本人心脏在同一水平上,手臂放松。监测24小时后输入微机系统,可提供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由于患者袖带位置移动或松脱,上臂被躯干压迫等均可导致数据误差,影响血压读数的正确性,在分析时,对以下数据剔除:收缩压>260mmHg(1mmHg=0.133kPa)或<70mmHg,舒张压>150mmHg或<40mmHg,心率>200次/min或<20次/min,脉压差>150mmHg或<20mmHg。有效数据经微机自动分析打印下列参数:①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②最低收缩压、舒张压;③最高收缩压、舒张压;④白昼(上午8时~下午22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⑤夜间(下午20∶01~次日晨8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⑥血压负荷值(昼)监测过程中>140mmHg(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mmHg(舒张压>90mmHg)的次数百分率;⑦血压负荷值(夜)监测过程中>120mmHg(收缩压>120mmHg)或舒张压>80mmHg的次数百分率。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划分为24个时间区间,描绘表达24小时血压、心率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1.5 结果 脑出血患者24小时血压波动规律见图1。
图1 轻型脑出血患者血压波动规律
图2 重型脑出血患者血压波动规律
图1为轻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趋势图。图2为重型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轻型脑出血患者有双峰一谷长柄杓形状[2,3],即上午8~9时血压偏高,下午17~18时血压偏高此为双峰,半夜2~3时处于最低谷。总体水平较正常人高。血压波动范围平均值为收缩压≥170mmHg,舒张压≥90mmHg。重型脑出血患者无此规律,24小时血压波动基本在同一水平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即白昼值-夜间值/白昼值<10%。血压波动范围平均值为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
2 讨 论
在生理情况下,正常人的血压24小时呈周期性的波动,即日间上升,夜间下降。波动范围收缩压大于舒张压,而且日间血压波动范围大于夜间[4,5]。这主要是受下丘脑调节引起的变化。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调节着全身植物神经的活动。日间因交感神经占优势,血压偏高,夜间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血压偏低。轻型脑出血患者有正常人的血压波动规律,主要是出血量少,病灶较小没有直接侵犯到下丘脑。重型脑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多,病灶较大且接近下丘脑,直接破坏了下丘脑或由于水肿,颅内高压间接影响到下丘脑的供血、供氧,导致丘脑下部的功能紊乱,丧失了其调节功能,进而导致血压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丧失。 脑出血是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病。调节和控制好血压波动,对预防脑出血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李凡(华北石油总医院功能科 河北 062552) 孙大宝(华北石油总医院功能科 河北 062552) 张振声(华北石油总医院功能科 河北 062552) 张密(华北石油总医院功能科 河北 062552)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血管病致脑死亡的临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电图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18例误诊与预后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