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治疗时胸肺顺应性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
|
usmn;10.10 22.42±2.36* 6.27±0.43* 22.26±1.28* 12.57±2.42 复温后 19 41.57±10.76 20.16±3.06*△△ 6.26±1.11* 25.21±1.87*△ 12.68±2.64 F 值 0.0311 23.75 12.03 19.42 0.2544 P 值 >0.05 <0.01 <0.01 <0.01 >0.05
注:*与降温前比较P<0.01;△与亚低温期比较P<0.01,与亚低期前比较△△P<0.05 3 讨 论
3.1 亚低温治疗脑外伤、脑卒中的机制 传统的亚低温为28~35℃[1],体温30~34℃已能满足治疗需要[2]可降低氧耗15%~35%,获得亚低温脑保护效果。亚低温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3];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4];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5];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减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6];抑制白三烯生成。故在脑外伤、脑水肿、脑血管意外、中枢性高热等患者可较好保护脑组织,从而为抢救脑部疾病患者创造脑组织恢复最佳环境,为临床医生开辟一条治疗脑损伤、脑卒中的新路。 3.2 亚低温治疗时胸肺Ct变化的临床意义 亚低温对脑保护作用是确切的,对胸肺Ct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亚低温治疗时患者胸肺Ct变化,其结果表现:①胸肺静态Ct在整个亚低温治疗期无明显变化,表明亚低温对胸肺静态Ct无明显影响。②动态Ct在亚低温治疗后渐下降,随时间延长表现得越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该组病例均为脑部疾病或严重脑外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加之低温时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7~9]、卧床等,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咳嗽排痰能力减弱,故Res增加,动态Ct降低,若此时合并肺部感染则Ct更低,所以凡低温治疗的患者易合并呼吸系感染,在加强翻身拍背,充分吸痰的同时应加强预防性抗感染治疗,防止因抵抗力、免疫力及排痰能力降低而导致的肺部感染,动态Ct可作为一项有意义的自身对比指标,较早提示呼吸道炎症变化。③胸肺Ct是寻求最佳呼吸终末加压(PEEP)的准确方法。当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呼吸终末加压时,在逐渐增大PEEP的过程中,得到最大胸肺Ct值时的PEEP即为最佳PEEP。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对胸肺静态Ct无明显影响,而动态Ct降低,Res及Peak增高,与亚低温时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排痰功能降低,痰液滞留及呼吸道感染有关。故亚低温治疗不影响胸肺静态Ct,只要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可以使亚低温时对呼吸力学的负效应降至最低。
作者单位:凌斌(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ICU 65002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 血脂 胰岛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出血昏迷患者血浆 胃液神经肽Y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