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研究 |
|
王国强 孟庆莲 韩瑞 田秋君 田金水
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脑梗死促发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脑梗死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面。为此我们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160例,男106例,女54例,年龄39~82岁,平均(61.3±4.6)岁,均为住院患者,发病后48小时内入院,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肝肾疾病患者。根据CT报告,参照Adama分类法[3]:脑梗死灶面积大于3cm2,并累计2个以上脑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供血区为大面积脑梗死组32例。脑梗死灶处于1.5cm~3cm之间及1个解剖部位的小血管闭塞为小面积脑梗死组67例,脑梗死灶<1.5cm为腔隙性脑梗死组61例。对照组为100例健康检查者,男71例,女29例,年龄40~75岁,平均(58.4±2.48)岁,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糖、血压无显著差异。 1.2 检测方法 全部病例就诊后即采取血液标本,无名指指腹穿刺采血20μl,注入专用稀释液4ml稀释,使用瑞典AC-900型15参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采用微孔电阻Coulter原理测定血小板体积,MPV的计算公式:MPV=PCT(%)×1000÷BPC(×10μl)。式中PCT为血小板压积。 1.3 观察项目 分别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blood platelets count,BPC)及MPV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并观察梗死面积与BPC、MPV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直线回归相关分析,F检验、q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BPC及MPV的动态变化及健康人MPV、BPC检测结果 表1中可以看出脑梗死急性期MPV增大,BPC减少,呈高度负相关(r=-0.95,P<0.01)。说明MPV越大,BPC越少。脑梗死急性期MPV较正常对照组MPV明显增大,有显著性差异(q=19.29,P<0.01);恢复期虽然MPV减少,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PV仍然增大(q=8.29,P<0.01);脑梗死急性期BP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q=40.86,P<0.01),恢复期BPC较前明显增多,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减少(q=27.85,P<0.01)。说明脑梗死急性期MPV增大,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BPC减少,恢复期虽然MPV、BPC已开始恢复但与正常相比仍有差异。 2.2 MPV、BPC的变化和脑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 不同面积脑梗死急性期的MPV、BPC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梗死面积与MPV呈正相关(r=0.78),BPC呈负相关(r=-0.76)。大面积脑梗死较小面积脑梗死MPV增大,差异显著(q=15.43,P<0.01),而大面积脑梗死较小面积脑梗死BPC减少差异显著(q=30.47,P<0.01)。说明MPV越大,血小板活性越强,脑梗死面积越大,消耗血小板越多,则BPC越少。 2.3 死亡组与存活组BPC、MPV比较见表3,表3中可以看出,死亡组较存活组BPC明显减少,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MPV死亡组较存活组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MPV升高,BPC减少与脑梗死预后相关。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BPC、MPV检测结果(±s)
组 别 例数 BPC(×10/L) MPV(f1) 脑梗死急性期 160 153.38±56.81 11.05±1.84
脑梗死恢复期 148 169.39±50.26 10.42±1.20 正常对照组 100 205.37±49.32 9.55±1.21 F 值 421.08 52.415 P 值 <0.01 <0.01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磁化水对冠心病高血脂患者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