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大脑皮层电刺激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 |
|
徐 军 李 捷 胡安居 陈富琴 马建军 徐长水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自1994年至1998年在我科住院的、因急性脑血管病后运动功能恢复不佳而再次住院的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179例。随机划分为3组,其中皮层刺激组69例,男60例,女9例,年龄54~73岁,平均63.4岁±6.5岁,末次发病至进入治疗的时间间隔2个月至12个月,平均5.7个月±2.9个月。周围刺激组50人,男38人,女12人;年龄平均61.4岁±6.1岁、51~74岁,末次发病至进入治疗的时间间隔2个月至9个月,平均5.4个月±2.7个月。作为内科治疗组60人,男50人,女10人,年龄56~78岁,平均64.3岁±8.9岁,末次发病至进入治疗的时间间隔2个月至8个月,平均5.9个月±2.1个月。3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患病期间均无统计差异,其t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主要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和定量分级方法是: 肢体疼痛:3分:自发性或被动运动诱发性,患者拒绝肢体的任何被动运动;2分:多数为诱发性,能被动运动肢体,但患者疼痛显著,可以看到患者客观的、不自主的表情变化;1分:被动运动诱发性,当被动运动肢体到关节活动度1/2以上时才能诱发,基本上只是患者的主诉,看不到客观的表情变化;0分:被动运动肢体没有疼痛。 肌张力增强:3分:肢体呈挛缩状、拮抗肌处于最大牵张状态,被动运动几乎不可能;2分:肢体处于非功能体位,能够进行被动运动,但达不到最大牵张状态;1分:肢体能够处于功能体位,被动状态下能够达到最大牵张状态;0分:肌张力正常。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上肢:5分:独立运动和连带运动均消失;4分:出现屈曲运动;3分:有抗阻力的屈曲运动;2分:出现伸展运动;1分:有抗阻力的伸展运动;0分:正常。下肢:5分:独立运动和连带运动均消失;4分:出现伸展运动;3分:有抗阻力的伸运动;2分:出现屈曲运动;1分:有抗阻力的屈曲运动;0分:正常。 3组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和定量分级结果见表1。统计检验结果表明3组之间治疗前在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上均无差异。
表1 三组间在治疗前神经功能定量评价结果 (±s)
分 组 上肢运动障碍 下肢运动障碍 肌张力增强 肢体疼痛 例数 症状得分 例数 症状得分 例数 症状得分 例数 症状得分 内科治疗组 54 2.30±0.94 50 1.90±0.81 40 2.20±0.36 21 2.14±0.65 皮层刺激组 63 2.46±1.06 59 2.03±0.89 46 2.43±0.53 26 2.15±0.67 周围刺激组 43 2.39±1.01 41 1.98±0.88 34 2.36±0.47 16 2.13±0.61 任意两组间P值 >0.38 >0.42 >0.38 >0.51
1.2 方法 刺激器选用河南省能源研究所生产的CCS-I型大脑皮层电刺激器。大脑皮层电刺激方法:上肢瘫痪时选在头皮的C3点(或C4、瘫痪肢体对侧,脑电图10/20国际标准引导系统);下肢瘫痪选头皮Cz点。 头皮刺激参数为电压1000到1500V、 脉冲宽度100μs、刺激间隔2 ~3s、连续刺激10次。电压的选择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尽可能选得高一些。瘫痪侧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序列化的电刺激方法:对于上肢瘫痪侧,刺激的次序为:前臂屈肌肌腹中央、前臂伸肌肌腹中央、上臂屈肌肌腹中央、上臂伸肌肌腹中央、Erb氏点;对于下肢瘫痪部位,刺激的次序为:小腿三头肌肌腹中央、胫前肌肌腹中央、股内收肌肌腹中央、股四头肌肌腹中央。刺激参数为电压300到500V、脉冲宽度50μs、刺激间隔1~2s、每一部位连续刺激30次。电压的选择以能诱发患者肢体明显运动为度。 皮层电刺激治疗组每次治疗先选用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序列化的电刺激方法,紧接着就进行大脑皮层电刺激方法治疗。 周围电刺激治疗组每次治疗仅选用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序列化的电刺激方法。 以上两组患者均每天进行一次电刺激治疗,10次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络调制中频脉冲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一个医学论文: 精神残疾患者家庭社会处境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