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伤康复进展 |
|
王 颖
由于烧伤救治水平的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存活率及临床治愈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各种功能障碍等给康复医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积极抢救重度烧伤者的同时,及时地开展各项康复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1 烧伤瘢痕的处理 烧伤后的肢体功能可因瘢痕增生所造成的收缩及挛缩而显著受限。McHugh及Fowlkes等人采用一种新式的描记装置,检查并记录了正常皮肤与过度增生的烧伤瘢痕表面波的情况,发现瘢痕中的剪切波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而在受伤但无瘢痕的组织中仅有轻度升高。表面波的波速测量客观地反映了皮肤性状方面的变化,由此可增加对伤后皮肤机能障碍的了解,改进治疗方法〔1〕。 温哥华瘢痕计分常用于瘢痕情况评价,但评测中需要仪器测量及精确记录且评分标准较难记忆,因此,Baryza等人设计了一种袖珍式瘢痕评价工具。它是一块塑料透明板,其上印有温哥华瘢痕计分内容(共分4项: 色素沉着、瘢痕高度、柔软度、血管性状),使用该工具可辅助瘢痕计分的评定与记录,这个工具的内在等级可信性是良好的,它可使烧伤瘢痕指数为研究测试所用〔2〕。 对烧伤瘢痕的非手术治疗,以往曾有运用超声波的报道,但Ward等人比较了接受标准单纯护理治疗及应用局部超声波治疗的结果,观察超声波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在对按持续两周每天1次的处方量超声治疗及无输出超声治疗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间ROM的改善及痛感方面没有差异〔3〕。 压力治疗对预防瘢痕增生及挛缩的有效性已被证实。Giele及Liddiard等人研究了一种简单直接测试压力套产生的皮肤压力的方法,应用一个19号针头连接一个传感器,并将针插入真皮下读取数据,然后穿戴定制的、合体的压力衣后,再次于同一位置将针插入,读取数据。本法被认为就产生的压力而言较单测量皮肤压力套下与皮肤间的分界压的技术更具优越性,因其可避免压力套的失真及测量装置的干扰,并且是真皮下压力的直接测量,测量显示真皮下压力增加约为9~90mmHg(1mmHg=0.1333kPa),软组织上方的压力范围为9~33mmHg,骨突处压力范围为47~90mmHg,本法可用于大批研究对象,亦可用于瘢痕增生的治疗与评价〔4〕。 对烧伤患者使用压力套的时间推荐标准为23~24h,但具体的执行情况以往则未见报道,故Johnson等采用一种包括52个问题的问卷进行调查,根据101个成年烧伤者出院后使用压力套的执行情况,来评估使用标准的可行性,调查发现41%可完全执行,而穿用压力衣后的困难,诸如不适、限制运动等使执行率显著下降〔5〕。
2 运动疗法 St Pierre 及Choiniere等人研究了创伤严重度对肌力的影响,并确定了烧伤对肌力的长期影响。30个被测对象II、III度烧伤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15%~75%,出院后1年以上被再次评测;另于一个大社区征集了30个类似条件的非烧伤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烧伤面积大于30%全身体表面积的观测对象的股四头肌发生了显著的力矩、功及功率的低下(P<0.05),小面积的烧伤(烧伤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比例小于30%),则与正常人群无显著差异。说明严重烧伤者在受到创伤后的数年间存在肌力的低下,提示康复不充分或恢复不完全〔6〕。 对手部烧伤者进行标准化康复治疗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表明:标准的康复治疗可全面恢复手的功能。标准康复方案包括康复协作组的共同努力。如伤后尽量暴露伤口,抗菌同时及时清创、切痂、植皮,运用生物膜技术、夹板、支具、ROM训练(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与夜间夹板固定交替进行,当掌指屈曲达70°时采用主动运动加渐进抗阻运动),约89%的患者在伤后16天内完成植皮。出院时手的全范围运动达220.6°,伤后3个月时达229.9°,出院时手握力达60.8磅(1磅=0.453kg),伤后6个月时达66磅〔7〕。 在比较可动式夹板与固定式夹板时Richard认为,可动式夹板用于纠正肘关节的ROM低下较固定式夹板更具优越性〔8〕。Gripp等人提出在烧伤特护病房增设体育设施来增加患者提高ROM及全部功能状态的机会,同时让患者按计划完成职业治疗及体疗的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高自信心〔9〕。在进行ROM训练当中,邻近关节的位置可作为训练时的连带因素而加以利用,Richard等发现:肘关节在伸展位及屈曲位时,前臂及腕的皮肤运动量有显著的不同(P<0.001),提示在烧伤康复的ROM训练当中兼顾并利用邻近关节位置的可能性〔10〕。
3 职业训练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 下一个医学论文: 制动与心血管失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