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 |
|
权衡 张瑞芝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病情的影响。方法: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结果:两组在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住院期死亡、Wagner-Selvester EKG值、Holter中Lown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等例数的构成,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并发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
20多年前,欧美国家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获得较好效果。近年来,国内学者亦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病例尚少。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早期活动、早期模拟出院对无并发症的AMI患者病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6年12月以来收住冠心病监护室确诊为AMI的139例中,选Killip心功能Ⅰ~Ⅱ级、室性期前收缩能被药物控制的82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符合早期溶栓指征的,作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及接受早期溶栓治疗例数,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两 组 一 般 资 料 (%)
项 目 性别 梗死部位 平均 年龄 入院Killip分级 早期 溶栓例数 男 女 前壁 下壁 复合 Ⅰ Ⅱ 早期组(n=41) 32(78.1) 9(21.9) 19(46.3) 15(36.6) 7(17.1) 59.6±10.2 31(75.6) 10(24.4) 9(22.0)
对照组(n=41) 33(80.5) 8(19.5) 18(43.9) 16(39.0) 7(17.1) 60.1±9.8 30(73.2) 11(26.8) 8(19.5) 检验值 χ2=0.06 χ2=0.07 χ2=0.05 χ2=0.05 χ2=0 t=0.23 t=0.06 t=0.06 t=0.0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2 康复方案 早期康复治疗组在医生严格指导下,按下列方案实施(表2),并进行严密监护。如活动量增加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率明显增快(>25%)、血压明显升高[>10mmHg(1mmHg=0.133kPa)]或反而降低、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等情况,应停止递增活动量,并给予积极治疗。对照组卧床2周后逐渐下床活动。 表2 康复治疗方案
住院时间 早期康复组(n=41) 对照组(n=41) 第1~2天 卧床,生活由陪护人员照顾,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绝对卧床,生活由陪护人员照顾 第3天 卧床,别人帮助下洗手,洗脸,漱口,进食,肢体关节主动运动 卧床,生活由陪护人员照顾,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第4天 坐起双下肢床边下垂3~5次,每次10分钟 同上 第5天 床边坐椅,每日3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 同上 第6天 扶床挪步,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坐起,生活部分自理 第7天 在别人搀扶下室内慢步走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 双下肢床边下垂
第8~10天 在走廊慢步走动,每日3~4次,每次10~15分钟,自我使用坐便器,自我淋浴。 床边坐椅,床上生活自理
第11~14天 缓慢登梯,从5级开始,逐渐增加,院内缓慢散步,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 床边坐椅,床上生活完全自理
第15~21天
模拟出院后早期活动量,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接近正常步速散步,每日3次,每次15分钟 床边挪步
第22[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2型糖尿病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的有效性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