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例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和药敏分析 |
|
陈哲 王燕 陈光瑾 陈宝元 朱宝玉
【摘 要】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最近3年,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方法:对45例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Kirby-Bauer)测定该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45例中发热12例(27%),咳嗽44例(98%),咳黄色脓痰20例(44%),咳黄绿痰3例(6.6%),咳血痰5例(11.1%),喘息30例(67%),发绀29例(64%),肺部干啰音45例(100%),肺部湿啰音43例(96%),合并胸腔积液3例(6.7%)。41例(91%)前期使用过广谱抗生素,9例(20%)前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该菌对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曲南、伊米配能、环丙沙星的敏感率都在90%以上;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替卡西林的敏感率介于80%~90%之间;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的耐药率大于50%。45例中急性支气管炎1例(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7例(38%),细菌性肺炎2例(4%),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7例(16%),肺心病继发感染12例(27%),肺癌及其他肺疾患合并感染6例(13%)。结论:铜绿假单胞细菌感染多发生在患有各种慢性肺疾患者,通常表现病情重,细菌清除率低,耐药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下呼吸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在患有各种基础疾病者发生。近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且耐药现象严重。我院呼吸科自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共收治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45例。以下为结果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5例均系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22~81岁,平均(52±16)岁。 1.2 诊断标准 经临床表现、X线及细菌学检查证实为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至少连续2次有铜绿假单胞菌阳性。 1.3 方法 痰标本留取:于入院后清晨用多贝尔液或盐水漱口3遍后用力深咳痰,立即送检,连续3次。痰细菌培养按常规进行。所分离致病菌的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结果判断按照NCCLS的规定进行。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45例中急性支气管炎1例(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7例(38%),细菌性肺炎2例(4%),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7例(16%),肺心病继发感染12例(27%),肺癌及其他肺疾患合并感染6例(13%),41例(91%)前期使用过广谱抗生素,9例(20%)前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 2.2 临床表现 45例中发热12例(27%),咳嗽44例(98%),咳黄色脓痰20例(44%),咳黄绿痰3例(6.6%),咳血痰5例(11.1%),喘息30例(67%),发绀29例(64%),肺部干啰音45例(100%),肺部湿啰音43例(96%),合并胸腔积液3例(6.7%)。 2.3 X线检查 胸部X线表现为片状的浸润阴影12例。其中大片实变影2例,肺纹理增多紊乱32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 2.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10×109/L6例(13.3%),中性粒细胞>0.8者18例(40%)。 2.5 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定 本组45例患者细菌培养连续2次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优势菌。其中混合菌13例,包括鲍曼不动杆菌1株,卡他莫拉菌2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2株,肺炎克雷白杆菌3株,沙雷菌2株,普通变形杆菌2株,真菌1株。药物敏感性测定(见表1)。
表1 45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名 称 耐 药 中度敏感 敏 感 株数 (%) 株数 (%) 株数 (%) 丁胺卡那霉素 3 7 2 4 40 89
庆大霉素 2 4 2 4 41 91 妥布霉素 1 2 1 2 43 96 氨苄西林 33 73 8 18 4 9 哌拉西林 2 4 2 4 41 91 替卡西林 7 16 2 4 36 80 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0 0 1 2 44 97 头孢唑啉 39 87 5 11 1 2 头孢呋[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一氧化氮 内皮素和抗利尿激素水平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2型糖尿病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