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PQ |
|
变学指标的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高切全血粘度(Mpa.s) t值 P值 低切全血粘度(Mps.s) t值 P值 红细胞聚集指数 t值 P值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BPQ组 46 6.57±1.07 5.43±0.95 3.243 <0.01 10.78±3.14 8.01±1.97 2.921 <0.01 1.61±0.26 1.47±0.16 3.017 <0.01 对照组 46 6.24±1.12 5.73±0.93 2.113 <0.05 10.17±2.74 9.05±2.31 2.038 <0.05 1.60±0.21 1.58±0.75 0.953 >0.05 t 值 1.479 2.101 1.532 2.405 0.592 1.38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脱落病例 BPQ组1例,因经济原因家属要求中止治疗。对照组1例,因治疗过程中出现肾衰竭中止治疗。 2.6 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出现肾衰竭,两组无其他不良反应。 3 讨 论
自血光量子疗法可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灌注,增加脑局部血流量[3,4]。国内已开始应用其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取得满意效果[1]。 BPQ-Ⅱ型血液净化量子治疗仪是在普通型光量子治疗仪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新型血液量子治疗仪。其与普通型光量子治疗仪比较有以下特点:①紫外线无外漏现象,对工作人员无害;②采用一次性紫外线照射氧合器和净化装置,无交叉感染的机会;③封闭式循环通路,尽管照射量大,对体内循环血量影响小,血液不被污染,照射充氧时不需振荡,红细胞破坏率低;④血液净化装置,可吸附血浆变性物质和细胞破碎后的物质,避免了不良反应。我科应用BPQ-Ⅱ型血液净化量子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为主的对照组。进行亚型分析时发现,发病3天内开始BPQ治疗的患者,其MDSND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进一步说明脑梗死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对不同病情脑梗死患者BPQ治疗效果分析,我们发现中型疗效最好,其原因可能是轻型患者自愈可能性大,任何常规治疗都可能“促进”其恢复,而重型患者病情重,各种治疗都难取得明显效果[5]。 在正常情况下,脑血管存在类似压力自动调节的血粘度自动调节功能[6],但在脑梗死的侧枝循环区,血流灌注压降低,血流速度下降,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红细胞相互作用,导致血液有形成分聚集性增加,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进一步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局部血流灌注停止(No-Flow),因此降低血粘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主要措施之一。本组资料显示:BPQ治疗后脑梗死患者高切、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下降。其机制为[7,8]:①紫外线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使膜表面负电荷增加,红细胞聚集性下降,变形能力升高。紫外线照射后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内源性肝素浓度增加;②净化装置可以吸附血液中大、中分子物质,使大、中分子物质在细胞间的“搭桥”作用减弱;③血液光量子疗法可迅速纠正患者前列腺代谢失衡状态,降低TXA2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脑梗死的甘露醇治疗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氧化氮 内皮素和抗利尿激素水平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