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病血压昼夜模式的临床意义 |
|
刘宏伟 王与章 王玉兰 付红莉
血压昼夜模式,是指血压的昼夜节律性变化,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下 降大于10%或大于10mmHg(1mmHg=0.133kPa)者,称之为杓型(dipper)血压,反之夜间血压 下降趋势变小者,称之为非杓型(non-dipper)血压。因此,血压昼夜模式通常分为杓型与非 杓型两类[1,2]。大量研究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较杓型者更为严重 ,本文旨在对血压昼夜模式的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0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 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年龄32~79岁,平均(56.8±14.7)岁,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 例。参照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病临床分期标准,Ⅰ期45例,Ⅱ期59例,Ⅲ期16例。所有患 者均于停药至少1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两组[1],夜间血压[ 收缩压和(或)平均动脉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下降大于10mmHg者,为杓型组,共54例,反之 为非杓型组,共66例。 1.2 动态血压记录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 7无创性携带式 血压监测仪,袖带一般固定于患者左上臂,每30分钟自动充气测压1次,记录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压和心率4个数据,记录时间不得少于22个小时,受检者日常活动和生活起居不受限制,只 嘱在自动测试时,左上肢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测试数据已做精确性和有 效性检验。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必须≥总血压记录次数的80%,否则重复记录。测试时间为上午 8~9时至次日上午8~9时,日间范围是指6时至22时,夜间范围指22时至次日6时。记录结束后 ,使 用Space Labs 90219数据分析仪打印出有效监测次数、测压时间和血压值,从而获取夜间及 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 1.3 心脏超声检测 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与左室后壁 厚度,并根据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男>125g/m2,女>120g/m2,定为左室肥厚(L VH)[3],共35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差异统计比较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间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间性别比较[例(%)]
组 别 例数 男 女 χ2值 P值 非杓型组 66 43(53) 32(48) 0.1948 >0.05 杓型组 54 30(56) 24(44)
2.2 两组间年龄比较,非杓型组高于杓型组,按年龄段分组后,非杓型组高 龄患者(年龄>60岁)比杓型组更多见(表2)。
表2 两组间年龄比较
组 别 例数 年龄(岁) 年龄组段[例(%)] 30~39岁 40~49岁 50~ 59岁 >60岁 非杓型组 66 62.3±17.6 12(18) 1 3(20) 10(15) 31(47) 杓型组 54 48.9±13.2 12(22) 18(33) 13(24) 11(21) t值或χ2值 t=3.270 χ2=0.3030 χ2=2.882 χ2 =1.526 χ2=9.237 P值 <0.01 >0.05 >0.05 >0.05 <0.001
2.3 两组间临床资料相比,非杓型组高血压病Ⅱ、Ⅲ期患者明显多于杓 型组,而且合并左室肥厚者亦多于杓型组,但冠心病患病率两组间比较无差别(表3)。 表3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例(%)]
组 别 例数 临 床 分 期 合并 左室肥 厚 合并 冠心病 Ⅰ Ⅱ Ⅲ 非杓型组 66 15(23) 38(57) 13(20) 25(37) 12(18) 杓型组 54 30(55) 21(39) 3(6) 10(19) 9(17) χ2值 9.476 4.150 5.389 7.387 2.395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气囊漂浮电极床边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肿瘤坏死因子及受体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