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 |
|
焦丽萍 杨清波 张晓平 杨鹏伟
溶栓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学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闭塞的冠状动脉是否再通的四项间接指标中,溶栓开始后的2小时内抬高的ST段降低≥50%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重要心电图指标,但很少有人研究溶栓治疗后T波变化的意义。1994年Matetzky等[1]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发现,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可作为再灌注成功的有效指标。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早期T波倒置对判断溶栓成功的意义及其对临床过程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1992年至1999年根据WHO标准确诊并进行溶栓治疗的53例连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前、侧壁梗死26例,下、后壁或伴右室梗死27例,男性41例,女性12例。年龄38~78岁,平均(58.7±9.1)岁。于发病6小时内溶栓者44例,发病6~12小时溶栓者9例。应用尿激酶剂量为100~200万U,平均(140.4±25.8)万。具体溶栓方法及判断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进行[2]。于溶栓开始后4小时内每半小时复查一次心电图,以后7天每天复查一次心电图。T波早期倒置的定义为溶栓开始后24小时内ST段抬高的导联上至少半数出现单向T波倒置且深度>1mm。将患者分为A组(溶栓开始后4小时内T波倒置)和B组(4~24小时内T波倒置)及C组(24小时后T波倒置)。各组的基线特征见表1。于发病2~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各组住院期间的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及死亡例数。 1.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三组数据做方差分析,以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率的卡方检验,然后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三组间除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外,性别、年龄、入院血压、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Ⅰ级和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血脂异常等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各组的基线特征
组别 总例数 年龄(岁) 男性 前、侧壁梗死 下、后壁梗死 入院血压(mmHg△) 入院心功能killipⅠ级 高血压史 糖尿病史 吸烟史 (血脂异常)/(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SBP DBP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A组 11 58.5±9.6 6(54.5) 7(63.6) 4(36.4) 124.5±19.6 80.6±14.1 11(100) 6(54.5) 2(18.2) 7(63.6) 4(36.4)
B组 18 59.7±9.2 14(77.8) 7(38.9) 11(61.1) 126.7±38.0 78.9±20.2 14(77.8) 10(55.5) 2(11.1) 12(66.7) 5(27.8) C组 24 58.0±10.2 21(87.5) 12(50.0) 12(50.0) 117.1±20.3 78.3±14.2 21(87.5) 11(45.8) 1(4.2) 18(75.0) 7(29.2) χ2值 0.16* 4.63 45.12 64.84 0.69* 0.07* 3.05 0.48 1.76 0.57 0.24 P值 >0.05 >0.05 <0.01 <0.01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为F值;△1mmHg=0.133kPa 各组的再通率、与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抬高的ST段降低≥50%的符合率(简称与ST标准符合率)、LVEF及住院期间冠脉事件见表2。根据判断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本组总再通率为66%(35/53)。住院期间冠脉事件:梗死后心绞痛A组5例、B组7例、C组9例;再梗死A组0例,B组2例,C组0例;死亡A组1例,B组0例,C组0例。 表2 各组间四项观察指标的比[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血压病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