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
|
舒仁荣 高海英 刘银红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临床特征主要为一部分或全身横纹肌软弱无力和易于疲劳,通常在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目前认为,MG基本上是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本文分析100例MG患者的心电图(ECG),旨在讨论ECG异常原因及可能发生机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MG组:本组100例MG全部为北京医院神经内科1996年1月至1999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2~50岁,平均30.5岁。按改良Osserman分型:Ⅰ型17例,Ⅱa型25例,Ⅱb型31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该组患者无心脏损害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伴甲亢、心脏病、风湿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除外。对照组:抽取我院内科门诊90例患者。年龄13~50岁,平均29.4岁。患心脏病、甲亢、高血压病、风湿性疾病、糖尿病、低钾血症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除外。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MG患者做12导联ECG检查。其中12例ECG异常者注射新斯的明后复查,10例ECG异常者口服吡啶斯的明及强的松3天后复查。对照组90例做12导联ECG检查。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MG组ECG异常41例(41.0%),对照组90例中ECG异常5例(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1.95,P<0.01)。ECG异常与胸腺关系见表1。对其中12例ECG异常者注射新斯的明30~60分钟后复查,10例恢复正常;10例ECG异常者口服吡啶斯的明及强的松3天后复查,8例恢复正常。MG异常种类及病型关系见表2。
表1 ECG异常与胸腺的关系
ECG异常例数 ECG正常例数 异常率(%) 胸腺瘤 17 19☆ 47.2☆
胸腺增生 13 17※ 43.3※ 胸腺正常 11 23 32.4
注:与胸腺正常组比较,☆χ2=0.91,P>0.05;※χ2=0.82,P>0.05 表2 ECG异常类型与病型关系
病型 心律失常 ST-T改变 心室改变* ECG异常率(%) Ⅰ 3 0 0 3/17 (17.7) Ⅱa 7 2 1 10/25 (40.0) Ⅱb 8 4 2 14/31 (45.1) Ⅲ 7 3 1 11/20 (55.0) Ⅳ 1 2 0 3/7 (43.0) 合计 26 11 4 41/100 (41.0)
注:* 为左右心室肥厚;χ2=4.87,P>0.05 3 讨 论 本组资料显示,MG患者ECG异常率为41.0%,与文献报告的16.0%~51.4%[2~4]相符,而对照组异常率仅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ECG异常与MG相关。ECG异常以心律失常最多见:常见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次之。病型分布上,Ⅰ型ECG异常率最低(17.7%),其他四型ECG异常率相近。各型之间ECG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87,P>0.05)。 丛志强等[3]报告,12例伴胸腺瘤的MG中ECG异常6例(50%),而不伴有胸腺瘤的188例MG中异常仅57例(33.3%)。Hofstad等[4]报告108例MG中,伴有胸腺瘤或可能伴有胸腺瘤10例,有心脏疾病体征者6例(60.0%),而不伴有胸腺瘤者98例,有心脏疾病体征者16例(16.3%)。其原因是恶性胸腺瘤对心肌和心包的侵犯及胸腺放疗有关。但本组病例中,胸腺瘤或胸腺增生者(90.0%为术后病理诊断),其ECG异常率略高于正常胸腺者,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本组患者较早行手术治疗(CT或MRI发现胸腺异常,无禁忌证即行手术),肿瘤相对较小,很少做胸腺放疗有关。 MG患者的ECG异常,既往认为与冠心病、胸腺瘤侵害、合并症、胸腺放疗等有关。但本组病例在选择上除外了冠心病及其他合并症,年龄控制在50岁以下,因而考虑与MG本身有关。Neuman等[5]研究认为,MG患者存在心脏损害,其机制是由抗肌球蛋白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伤。国内刘卫彬等的研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食管心房调搏81例临床应用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658例甲亢性心脏病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