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毒与非吸毒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
|
梁文全 吴克仁
吸毒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IE)有增加的趋势,而且起病急,过程严重,病死率高。我院近年收治IE 14例,其中吸毒者7例(A组),非吸毒者7例(B组),就其临床特点对比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均为我院1996年2月至1999年4月收治的住院患者,A组男5例,女2例,年龄19~29岁,平均24岁,入院前平均发病11.4天;B组男2例,女5例,年龄12~48岁,平均36岁,入院前平均发病65天。合并基础病情况:A组未发现有基础心脏病,但有静脉注射海洛因史3个月至2年;B组近期确诊有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各1例,均无吸毒史。 1.2 临床表现(表1) A组症状以畏寒发热39℃以上、贫血、咳嗽、气促、双下肢或全身水肿、不能平卧多见,体征以肺部湿音、皮下出血点、心功能衰竭多见;B组症状以咳嗽、心悸、气促、贫血多见,多无阳性体征。
表1 IE两组临床表现
症 状 例数 体 征 例数 A组 B组 A组 B组 畏寒、发热(≥39℃) 6 2 肺水肿 3 0 咳嗽 5 4 肺部湿音 7 0 心悸 3 5 皮下出血点 5 0 咯血 2 3 巩膜黄染 2 0 气促 7 5 血尿 2 0 不能平卧 4 0 颈静脉怒张 3 1 贫血 6 5 肝脾大 2 1 双下肢或全身水肿 4 0 心功能衰竭 6 0 呼吸困难 2 0
1.3 相关检查(表2) A组以白细胞升高、肺部病变、右房室扩大、三尖瓣病变多见,肺部病变中,有肺水肿4例,右下胸膜炎、两肺感染、肺脓疡各1例,B组支气管炎1例。B组则以左房室扩大、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病变多见。 表2 相关检查结果
项 目 A组 B组 UCG检查 A组 B组 WBC升高(例) 7 2 主动脉瓣 反流(例) 0 3 平均WBC(×109/L) 19.5 9.2 赘生物形成关闭不全(例) 0 3 三项心肌酶升高(例) 3 0 反流(例) 3 4 γ-球蛋白升高均值(%) 38.9 21.9 二尖瓣 Ⅱ~Ⅲ级吹风样杂音(例) 4 4 B超检查:胸腔积液(例) 3 1 赘生物形成关闭不全(例) 2 1 胸片检查示肺部病变(例) 7 0 反流(例) 6 3 超声心动图(UCG)检查 三尖瓣 Ⅱ~Ⅲ级吹风样杂音(例) 3 4 右房、室内径扩大(例) 4 0 赘生物形成关闭不全(例) 6 0 左房、室内径扩大(例) 3 3 平均 赘生物直径大小(mm) 16.5×10 13.3×7
1.4 血培养 均为入院第一天抽血培养,A组检查6例,阳性3例均为金葡菌,阴性3例;B组检查7例,阳性3例为变异链球菌、革兰阳性奴卡菌、革兰阴性嗜水气芽胞菌各1例,阴性4例。 1.5 诊断 按美国Edvard拟定的诊断标准[1],除了病史、发热、瓣膜反流性杂音、血培养阳性者外,主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据文献报道UCG对赘生物的检出率达80%~100%[2]。 1.6 治疗和转归 A组3例金葡菌均对苯唑青霉素及氨基糖甙类多种(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敏感,按药敏用耐酶青霉素加氨基糖甙类,病情严重者加用拉氧头孢或复方新诺明三联,1例治疗28天好转,1例44天治愈,1例入院时病情危重,住院3天死于多发性肺脓疡并发心功能衰竭。4例血培养阴性者用大剂量青霉素(1 600万U~3 200万U)加丁胺卡那霉素0.4g,每日1次或用加灭滴灵0.5% 100ml每日2次或先锋Ⅴ 4~6g,每日2次,2例住院9天、77天好转,2例分别治疗2天、3天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DIC。B组血培养阳性3例,按药敏治疗链球菌感染20天治愈,革兰阳性奴卡菌1例57天好转,革兰阴性嗜水气单胞L型菌1例因病情危重,药敏试验无一敏感,入院3天死于败血症。血培养阴性4 例,入院后均予大剂量青霉素加氨基糖甙类或加先锋Ⅴ或予红霉素加氯霉素二联治疗9~35天 ,平均19天好转。 2 讨 论 2.1 发病率 两组发病率大致相同,约为我院年住[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迷走神经过敏综合征17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食管心房调搏81例临床应用体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