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预后因素分析 |
|
孙秋林 夏玲玲 赵先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大多病情严重,预后很差。我们分析了98例肝硬化伴SBP患者死亡与存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SBP的病情判断、预后估计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98例肝硬化伴SBP系我科1991~1998年住院患者。年龄10~68岁,平均42岁,男86例,女12例。 1.2 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肝功能、肝脏B超检查,部分病例行肝CT扫描检查,除外肝脏占位性病变。HBV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HBeAg、抗-HBe、抗-HBc四项中至少二项阳性)全部阳性,其中1例同时抗-HCV阳性,另1例同时有血吸虫感染。 SBP的诊断依据:①典型的腹膜炎症状、体征;②腹水常规检查依据Conn的标准[1]:腹水WBC≥250×106/L,N>0.25;③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具备上述标准中二项,且除外结核性、癌性腹水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一经拟诊SBP,均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或舒普深或菌必治抗炎,同时予以支持护肝等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 果 2.1 年龄与病死率的关系 98例患者中死亡43例,年龄为(40.44±11.96)岁,成活组55例,年龄(43.88±12.23)岁,两组相比t=1.384,P>0.05。本组病例≥55岁者16例,死亡5例(31.25%),<55岁者82例,死亡38例(46.34%),χ2=0.701,P>0.05。 2.2 肝硬化Child-pugh积分分级与病死率的关系 98例SBP患者A级14例,死亡3例(21.43%),B级38例,死亡12例(31.58%),C级46例,死亡28例(60.87%),A、B、C三级间病死率差异显著(χ2=10.593,P<0.005)。 2.3 并发症与病死率的关系 肝昏迷、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脑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中,出现一个者30例,死亡16例(53.33%);有二个以上并发症者29例,死亡23例(79.31%);无并发症者39例,死亡4例(10.26%),直接死于腹膜炎、败血症。有并发症组病死率(66.10%)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χ2=29.74,P<0.001)。 2.4 感染的菌种和感染的程度与病死率的关系 98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30例,获细菌31株,其中1例为复数菌感染(金葡菌+类白喉杆菌)。革兰阴性杆菌15株,以肠杆菌科细菌(9株)为主,3株嗜麦芽假单孢菌,另有肺炎克雷伯菌、摩根变形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各1株;革兰阳性球菌13株,以金葡菌(7株)为主,2株表葡菌,其他革兰阳性球菌4株;真菌1株。血培养阳性5例,获6株细菌。它们与病死率的关系见表1。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445)。
表1 腹水感染的细菌菌种和病死率的关系
细菌种类 死亡例数 成活例数 总数 病死率(%) 革兰阴性杆菌 10 5 15 66.67
革兰阳性球菌 6 7 13 46.15 真菌 1 0 1 复数菌 0 1 1
30株细菌的药敏为革兰阴性杆菌97%对氨苄青霉素、93%对羧苄青霉素、85%对氯霉素、10%对庆大霉素、52%对头孢唑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93%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48%对苯唑青霉素耐药。 从患者体温、腹水白细胞数、血象三方面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由表2可见,仅血象在死亡组与成活组有显著差异,而体温、腹水白细胞数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 表2 肝硬化并发SBP感染的程度与病死率(±s)
组别 n 体温(℃) 腹水WBC(×106/L) 血WBC(×109/L) 死亡组 43 37.52±1.02 3000.00±8171.70 12317.86±7122.58
存活组 55 37.47±0.88 3742.0[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硫化氢中毒致急性溶血性贫血9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磁疗法治疗毒麻药成瘾病130例临床疗效观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