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波对新西兰白兔脑损伤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
|
俞世勋1 高敬龙1 郭民霞1 杨素英1 孙玉珍1 李彦玲1
长期以来,脑部被一些学者视为超声波治疗的禁区,超声波在脑部应用的安全性问题也存有一定的争议,新近人们对超声波在脑部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等用小剂量超声波治疗脑部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且基础与临床研究提示是相对安全的〔1,2〕。但是脑组织在不同超声波剂量及方法作用下的耐受性及超声波在脑部应用的安全范围尚未见报导,超声波引起脑损伤的病理学特征,尤其是超微病理学特征详细描述者也甚少。本研究采用1.0~2.0W/cm2的脉冲或连续超声波作用于新西兰白兔(NZW)头部,通过对不同剂量、不同方法作用下的NZW脑超微病理学研究,探讨超声波作用于头部的安全剂量范围及其超声损伤特征,为超声波治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经过检疫的健康新西兰白兔(NZW)55只,成龄,体重1.50~2.00kg,平均体重1.78kg。雄性28只,雌性27只。 1.2 实验方法 1.2.1 超声波照射及分组:将NZW随机分成11组,每组动物的体重及性别大致相同,分别在头部备皮去毛,涂接触剂,应用上海822厂生产的CSL-1型超声波治疗机,采取脉冲或连续超声波移动法对NZW全脑进行照射,每次作用时间为10min,持续10天或20天(表1)。
表1 超声波照射及病理观察分组
组别 光镜 (例) 电镜 (例) 超声剂量 (W/cm2) 波形 时间 (天) A 5 1 2.00 脉冲 10 B 5 1 2.00 连续 10 C 4 1 1.50 脉冲 10 D 5 1 1.50 连续 10 E 5 1 1.50 脉冲 20 F 5 1 1.50 连续 20 G 5 1 1.25 脉冲 20 H 5 1 1.25 连续 20 I 5 1 1.25 脉冲 10 J 5 1 1.25 连续 10 对照组 5 1 10或20
1.2.2 病理学观察 1.2.2.1 光镜观察:在超声波照射结束时,立即于10%的水合氯醛静脉麻醉下,开颅暴露脑组织,手术取出左半球脑组织。切片、染色后进行光镜检查。 1.2.2.2 电镜观察:在超声波照射结束时,立即于10%的水合氯醛静脉麻醉下,缓冲液配制2.5%的戊二醛40~60ml颈动脉灌注,手术取出左半球脑组织,每只取大脑皮层浅、深两份标本,皮质浅层一般取带有蛛网膜标志的标本,主要观察分子层以下的神经细胞;皮质深层一般取有少许白质神经纤维的标本,主要观察多形细胞和节细胞层。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病理学变化 2.00W/cm2的超声波组光镜下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或溶解,胞体内尼氏体明显减少或消失,神经纤维断裂或脱髓鞘;此病理变化在连续超声波组尤为明显。1.50W/cm2的超声波组光镜下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胞体内尼氏体减少(有的约占50%),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纤维有断裂现象,但其程度比2.00W/cm2超声波组为轻;1.25W/cm2的连续超声波组镜下观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少量坏死,尼氏体轻度减少。1.25W/cm2的脉冲超声波组显微镜下仅有脑膜血管扩张,无出血坏死灶,神经细胞无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也不明显。 2.2 超微病理学变化 2.2.1 一般概括:超微结构中NZW脑皮质神经细胞依其内含内质网的多少和电子密度的大小分为明细胞和暗细胞,前者核圆边缘光滑,可有单个凹陷或核裂,核仁居中,有明显核仁丝,周围有时有异染色质围绕,异染色质细小稀疏散在,核周胞质粗面内质网少,散在或平行排列,多聚核糖体散在,线粒体较小散在,此外有高尔基体,少许微管和溶酶体;细胞电子密度低而比较透明。后者核电子密度较大,核形不正,常有突起或边缘呈锯齿状,核仁大而圆,细胞电子密度较大,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几乎占满全部胞质,或层状排列,或分枝连成网状,有高度发达的高尔基体,胞质内充满多聚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并可见散在的线粒体和溶酶体。 2.2.2 超声波对NZW脑损伤的超微病理学变化:详见表2。
表2 超声波对NZW脑损伤的超微病理学变化
组别 A、B C、E D、F G、I H、J 对照组 例数 2 2 2[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纯词聋患者1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程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