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
|
明知是不治之症或不可能救活的人,到底应本着什么原则和救活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在无价值的救治中,花费很大精力、财力和物力是否符合医学伦理学道德原则呢?把这些资源用于发展临终关怀,是否更能满足这些病人的需求呢?WH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癌症资源分配方案[11]对我们应有所启迪(图1)。“为了救一个人而让其他的1000人受苦受难吗?”[11]这是一个较大的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图1 WH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癌症资源分配方案[11]
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象国外专门建立独立的hospice是不现实的,难以大范围推广。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居家护理,家庭护理形式和医院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12]对于前一种,由于中国的社区护理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临终关怀以这种形式发展在现阶段还没有基础,相当幼稚不成熟。而建立医院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在当今医院逐渐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势下,具有难以为人道的苦衷,当然,物质和人力资源是关键性问题。 1.4 伦理环境(Ethical environment)的影响 在医疗保健体系里,伦理环境是指整个大环境对某人应该做什么,另一些人包括管理者、督导者、行政管理者应该做什么的约束。它反映了周边环境对于某种伦理行为的价值观的理解。它包涵了医疗保健提供者在做日常伦理决断时约定成俗首先选择的价值观。[13]可见,伦理环境对其中的人员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对于临终关怀,整个医疗保健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积极的伦理大环境,这势必影响本来数量就不多的从事临终关怀事业人员的士气,削弱了我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伦理力量,起了一个消极涣散的不良作用。领导的支持是伦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尺度,可见,发展有利于临终关怀的伦理大环境,仅仅靠医生、护士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整个系统人员,上至领导,下至基层的共同努力。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必不可少,但是资料显示:理论上学习到的和实践中体现出的价值观不统一的现象,常常使护士难以适应,以至有挫败感,降低了士气。[13]所以说如何使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能深入整个系统内部,以提高内部人员的统一性则更是有相当难度。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移植多尿期的护理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一次跨世纪的WHO国际康复研讨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