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
王学红
【摘 要】 目的:为了观察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Hemalaser 3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1例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患者,出血后24小时内(24 h组)及出血停止后7天时(7天组)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38例消化性溃疡非出血患者(非出血组)及44例健康者(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4小时组BPC和PCT低于7天组和非出血组及健康组,MPV高于后三组,而PDW无明显变化。24小时组参数中,BPC与PCT、BPC与MPV间分别保持着类似正常下的正、负相关性,但PCT与MPV间相关性差。结论: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后BPC减低,MPV代偿性增大以适应机体止血需要,但出血后24小时内尚未达到完全代偿,治疗中需考虑给予相应的积极措施。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出血 血小板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并发症,对其原因既往都由局部病理变化解释,国内外少有报道其出血前后血凝机制的变化。本文观察了41例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患者41例,均为经胃镜检查确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7例,女4例,年龄(48.02±16.69)岁,出血量(1253.66±480.27)ml,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2例,复合溃疡3例。先后于出血后24小时内(24h组)及出血停止后7天(7天组)测血小板参数。另设两组对照,一组为消化性溃疡非出血患者(非出血组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38例,男35例,女3例,年龄(39.41±11.12)岁,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复合溃疡4例。一组为健康成人(健康组)44例,男36例,女8例,年龄(41.32±15.42)岁。所有观察对象均除外原发性和继发性血液系统疾患。 1.2 方法 24h组和7天组分别于大出血后24小时内及出血停止后7天晨采末梢血,非出血组和健康组均于晨8时30分至9时30分采末梢血。血标本0.1ml采入含EDTA-Na2的塑料小试管内,1~3小时内用法国Sebia公司的Hemalaser 3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所获得的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 1.3 统计学检验 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相关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4h组、7天组、非出血组及健康组血小板四项参数值,见表1。 四组间血小板参数比较发现,24h组BPC、PCT均低于7天组、非出血组和健康组(P均<0.001);MPV高于后三组(P均<0.05),而PDW各组间无差异(P>0.05)。
表1 4组血小板参数值比较(±s)
组 别 n BPC(109/L) PCT(ml/L) MPV(fL) PDW(GSD) 24h组 41 127.07±46.64 0.916±0.299 7.72±0.84 96.85±8.67 7天组 41 174.34±78.99** 1.213±0.504** 7.35±0.78* 95.49±8.98 非出血组 38 195.21±63.29** 1.387±0.362** 7.24±0.86* 93.68±8.41 健康组 44 191.09±49.01** 1.296±0.344** 7.22±0.59* 94.86±4.52 F值 10.846 11.442 3.753 1.145 P值 <0.01 <0.01 <0.05 >0.05
注:与24h组比较*P<0.05,**P<0.001 24h组血小板参数间相关性分析,BPC与PCT呈正相关(r=0.9586[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胃癌癌周肥大细胞密度与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的电视辅助胸腔镜诊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