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例胃扭转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
|
李佑之
我院从1987年10月至1999年10月经纤维胃镜或(和)X线诊断胃扭转36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男25例,女11例,年龄17~66岁,平均38岁,病程3天至6年。胃镜和X线检查前分别诊断为慢性胃炎16例,消化性溃疡10例,慢性胆囊炎6例,胃癌3例,胆道蛔虫1例。 1.2 临床表现 慢性胃扭转病程较长,可长达数年,反复发作,本组有1例6年内复发2次。慢性胃扭转多在180度以内扭转,症状有嗳气、反酸、胸闷、上腹胀痛、压迫感、食后加重,有时恶心、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而急性胃扭转起病突然,病势凶猛,上腹部疼痛剧烈,呕吐多见,扭转角度多在180度以上。 1.3 X线和胃镜表现 1.3.1 器官轴型 钡餐造影显示食管和胃交界处的位置低,胃窦的位置升高。胃大弯翻向上,形成一个较大的凸面向上弧形,往往位于膈下。胃粘膜可见粘膜纹呈螺旋状[1]。胃镜下可见胃形态改变,胃大弯侧脑回样纵行皱襞在上方,胃小弯在下方,前后壁位置颠倒,胃角形态改变或消失,有时胃体腔有大量液体潴留。 1.3.2 肠系膜轴型 钡餐透视正位投照表现为胃体和胃窦前后重叠,侧位投照方可显示胃小弯角切迹。顺时针方向扭转时,胃窦位于胃体之前。胃镜通过贲门后注气,使胃体腔扩张,见胃大弯纵行粘膜皱襞在扭转处突然中断,远端看不见幽门。 1.4 胃镜复位方法 胃镜通过贲门后先注气扩张胃体腔,然后循腔进镜,以确定胃扭转的类型、部位、方向、程度,依胃扭转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复位。若胃体腔潴留液过多,应首先吸出液体然后注气循腔,按胃扭转相反方向旋转镜身并向前推进,若能看见幽门口,继续注气挺进即可复位,有时需旋转钩拉数次方能复位。侧卧位不能进入胃窦时需令患者仰卧方可奏效。复位后可给予患者腹部加压,进食流质3天。 1.5 结果 本组患者中急性胃扭转1例,由X线诊断手术复位。慢性胃扭转35例,胃镜单独诊断34例,胃镜和X线共同诊断1例,皆由胃镜复位。其中器官轴型20例,肠系膜轴型12例,混合型4例,伴发疾病有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胃溃疡6例,胃癌1例,幽门管溃疡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
2 讨 论
2.1 胃扭转发生病因 主要为解剖学异常和病理改变两个方面:①解剖学异常,如胃周围韧带松弛或缺如、低张胃、内脏下垂、大网膜过长、间位结肠、先天性膈肌缺损、膈疝及腹壁松弛等。②病理因素有食管裂孔疝、结肠积气、左侧膈肌升高或损伤、膈肌麻痹、妊娠等。强烈的胃蠕动、外伤和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胃周围炎症、粘连及胰腺癌肿等致胃蠕动紊乱亦可致胃扭转[2]。 2.2 胃扭转的分类 ①从解剖学上分器官轴型、肠系膜轴型和混合型。器官轴型胃扭转即沿贲门与幽门线纵轴扭转。肠系膜轴型胃扭转为沿大网膜与小网膜之间的轴心(即以胃大、小弯中点连线为轴),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旋转。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特点。②按各轴型扭转方向分前式和后式扭转[3],以前者多见。③按扭转部分的范围和扭转角度分为完全性(扭转180度或以上)和不完全性扭转(小于180度)及全胃扭转和部分胃扭转,后者多发生在胃窦部,横轴型以部分性胃扭转较多。 2.3 胃扭转的治疗 由于慢性胃扭转临床表现无特殊,与其他上腹部疾病症状有类似之处。因此,临床上误诊率较高。随着胃镜的广泛开展,发现病例逐渐增多,也提高了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胃镜诊断和复位胃扭转已提到重要地位,既往报道单纯注气即可复位。笔者认为若胃体腔潴留液较多时,应先吸出液体,以便解除气体进入胃窦腔的障碍,尽早令患者采取仰卧位,再注气,见腔后挺进,按胃扭转的相反方向转动镜身,随着镜身的转动结合钩拉动作使扭转的胃得到复位。当胃镜下能见到幽门并顺利进入幽门时,说明胃扭转已复位[4]。由于其他病理因素存在,有些慢性胃扭转复位后容易复发,如先天性膈肌发育不全等,常需再次复位,仍可成功。有些病例则需外科手术。胃镜检查可发现X线较难肯定的不完全性胃扭转。总之,胃镜对慢性胃扭转的诊断可靠,并可明确原发病和伴发病,优于其他诊断措施,复位安全、明确,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且诊断和复位同时进行。
作者单位:李佑之(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X线诊断学》编写组.X线诊断学,第3册,腹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24 2,陈士葆,赵文丘,徐步美.胃扭转16[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继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肝硬化40例临床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