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病毒性肝炎继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分析 |
|
免疫缺陷症。 本文病例的实验结果γ球蛋白1.65~2.0g/L,除IgM 0.37g/L略高于上述标准外其余均符合,且无家族史和既往感染史。WHO(1971)分类命名曾这样描述:发生在成人,病因不清常见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称为多变性低球蛋白血症或原发性获得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对照本文病例称为“继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是可以成立的,但由于乙型肝炎通常体液免疫是升高的,那么如何解释本病例出现无选择性免疫球蛋白严重低下?病因主要发生在哪一环节?我们还很难准确地回答,但在国外文献中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症的若干因素和毒性因子中有“高胆红素”,我们本病例形成可能是多因素的,病理基础显然主要决定于B淋巴细胞质量变化和功能的异常,同时还需要T淋巴细胞辅佐和诸多淋巴因子的协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T和B淋巴细胞之间协调作用失调,Waldmam等(1974)通过实验发现此病T淋巴细胞有抑制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作用;②血清中的抑制因子或毒性因子抑制了B淋巴细胞的功能,而淋巴细胞数量不一定低,而这种毒性因子可能与乙肝病毒的异质性和异常结构的胆红素有关,干扰或抑制了诱导激活B细胞分化成产生免疫球蛋白浆细胞分化,由于患者出院后不久死亡而中断了调查。
作者单位:王敏(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河合忠.免疫グロブリン欠乏症.临床病理特集,1980,42:133~146 2,董怡.常见多变性免疫缺陷病1例报告.中华内科杂志,1982,2(19):549~550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36例胃扭转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