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丹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
徐哲勇 王生彦 黄贯峰
由于胰岛素的正确使用,糖尿病患者死于急性并发症者明显减少,但糖尿病肾病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除高血糖所致的蛋白质非酶性糖化反应及肌醇代谢紊乱外,高血凝状态、血小板功能亢进也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因素[1]。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6-酮前列环素(6-keto-PGF1α)及血栓素B2(TXB2)能良好地反映血小板功能状态[2]。复方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作者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了解其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早期糖尿病肾病(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排除原发性肾病、泌尿系感染、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原因所致的蛋白尿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6±3.1)岁,病程(10±3.0)年,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为35~290mg/24h。随机分为常规治疗(T1)组50例和复方丹参治疗(T2)组5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血压、病程及uAER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的诊断根据1980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正常(血Cr、BUN正常),无严重心、脑、肝脏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血GMP-140、TXB2及6-keto-PGF1α浓度测定 取早晨空腹静脉血5ml,用EDTA-Na2抗凝,采血后60分钟内离心,分离血浆,-20℃保存待测。三项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试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出血研究所提供。批内变异系数9.1%,批间变异系数14.6%。 1.2.2 24小时uAER测定 收集24小时尿样(女性需月经过后5天以上),不加防腐剂分装,-20℃保存待测,时间不超过1个月。uAER测定采用RIA,药盒由美国DPC生产。 1.2.3 药物治疗方法 T1和T2组均在控制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接受胰岛素治疗,并达到良好控制标准(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24小时尿糖定量<28mmol),T2组除上述治疗外,每日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连续治疗3周后复查前述指标。两组患者血压升高者,用降压药治疗,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1.2.4 统计学处理 参数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伍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α=0.05。
2 结 果
2.1 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改变 见表1。
表1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小板活性指标改变(±s)
组别 例数 GMP-140(μg/L) 6-keto-PGF1α(ng/L) TXB2(ng/L) 前 后 前 后 前 后 T1组 50 48.5±8.0 45.6±7.6 12.9±7.3 13.4±7.0 89.4±28.5 83.6±30.0
T2组 50 47.3±8.5 40.8±5.4△ 13.7±6.2 12.6±5.8 89.1±29.1 79.0±31.1 t值 0.727 3.641 0.591 0.622 0.05 1.455 P值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注:治疗后与前比较,ΔP<0.05 2.2 24小时 uAER治疗前后改变 T1组治疗前uAER为(114.5±26.1)mg/24h,治疗后为(109.6±30.4)mg/24h,t=0.8648,P>0.05;T2组治疗前为(113.8±19.5)mg/24h,治疗后为(79.4±14.0)mg/24h,t=10.133,P<[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性脑病患者血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培哚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功率谱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