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性脑病患者血浆 |
|
例(55%),差异有显著性(χ2=4.28,P<0.05)。 53例肝性脑病死亡20例(37.8%),慢性肝衰竭42例中死亡13例(31.0%),暴发性肝衰竭11例中死亡7例(63.6%),差异有显著性(χ2=5.4,P<0.025)。
3 讨 论
机体内阿片类物质包括脑啡肽、内啡肽及强啡肽,近年对β-内啡肽的研究较多,研究发现其不仅有强大的镇痛效应,而且参与了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同时也参与了许多应激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有报道在乙醇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病、脑损伤出现意识障碍时,血清β-内啡肽升高,提示β-内啡肽对精神及意识状态有影响,过多的β-内啡肽对神经元有损伤,可抑制ATP代谢,减少cAMP的生成,且可抑制中枢神经传入及传出通路,导致意识障碍,并发现脑损伤时脑内β-内啡肽含量升高水平与脑水肿程度一致[1]。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平均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升高水平与肝性脑病程度一致,脑病分级组间β-内啡肽含量经方差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国外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及肝硬化动物模型的血浆及组织中β-内啡肽含量升高,且证实此时体内阿片受体的敏感性增强[2,3]。β-内啡肽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和垂体,血浆β-内啡肽主要来自垂体前叶的分泌。体内且有β-内啡肽应激系统,在创伤、出血、脑水肿、疼痛、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下该系统兴奋,使β-内啡肽分泌增加[4]。肝性脑病患者脑水肿发生率达80%~93.3%[5],脑水肿同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导致相应β-内啡肽应激系统兴奋,使β-内啡肽大量释放,血浆β-内啡肽升高,而β-内啡肽且可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血管效应,影响ATP代谢,致细胞膜离子转运障碍、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加重细胞水肿,更加重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抑制呼吸,况且β-内啡肽有直接细胞毒性损害,抑制神经细胞放电及神经传导功能[6]。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浓度与病情一致,故认为β-内啡肽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为应用β-内啡肽拮抗剂治疗肝性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纳络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同时可阻断β-内啡肽在机体内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近年来纳络酮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对乙醇中毒,不同原因引起的昏迷、休克、脑梗死、安眠药中毒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多,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7,8]。研究中证明,纳络酮有改善脑代谢、减轻脑水肿、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多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均有较好的促醒作用[9]。本文研究结果亦证实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在促进清醒,加快脑功能的恢复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其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纳络酮治疗肝性脑病有效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拮抗阿片类物质作用:本实验结果证实肝性脑病有血浆β-内啡肽浓度升高现象,β-内啡肽为体内阿片肽的主要成份,其可对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产生影响,纳络酮是特异性阿片类物质拮抗剂,其对肝性脑病的促醒作用,主要与拮抗β-内啡肽的作用有关。②拮抗苯二氮焗类物质:根据纳络酮有较好的逆转安定类药物中毒的作用机制[10],近年研究亦证明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与体内苯二氮焗类物质(安定药物类物质)增多有关,已有报道用其拮抗剂(氟马西尼)治疗有效的报道,故也可认为肝性脑病应用纳络酮治疗有效,也可能与此有同样的机制。③改善血流动力学: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常有持续性低氧血症,称为肝肺综合征,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主要由于肝功能不全,对体内血管扩张因子灭活障碍,使其在体内浓度增加,导致以肺血管为主的血管扩张,由于肺内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肺泡对氧的氧和障碍,肺内动-静脉分流、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出现低氧血症,相应又可使呼吸加快,导致低碳酸血症,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体细胞缺氧加重,特别脑缺氧可致脑水肿,而其又可使β-内啡肽分泌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肝性脑病,其主要与血管扩张物质增多有关。阿片类物质在肝功能不全时亦明显增多,参与对体内血流动力学的失衡机制[11]。应用阿片类拮抗剂治疗肝性脑病有效,提示纳络酮可能与部分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低氧血症有关。④非特异促清醒作用:纳络酮近年广泛应用于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乙脑、肺性脑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昏迷有效,认为与其非特异性抗昏迷作用有关。⑤抗自由基作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奈替米星联合头孢他啶治疗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复方丹参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