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58例分析 |
|
刘达云 朱栋才 莫非浩 卢杰夫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的并发症,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应用瑞典Astra制药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注射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5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为住院患者,均有排柏油样便或暗红色血便史,20例兼有呕血。24小时内出血量均在1 000~1 500毫升以上,其中9例合并失血性休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24~72小时内,经本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且溃疡正在渗血或有新鲜血痂覆盖。其中十二指肠溃疡39例,胃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3例,残胃溃疡2例。58例患者,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17~84岁,平均年龄42.5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严重程度大体相近,具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患者住院后,均给予常规禁食1~3天,输液、输血补足血容量,运用止血敏、止血芳酸等止血药,有休克者则予以抗休克。治疗组入院后当天使用奥美拉唑注射剂首次80mg静脉注射,以后40mg,每12小时静脉注射1次,疗程3天。对照组每日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mg,疗程3天。对用药3天后仍有继续出血者,均加大奥美拉唑用量至80mg,每8小时1次,疗程2~3天。 1.3 疗效判断 ①大便潜血转阴,血压平稳,脉搏<90次/min,肠鸣音正常;②胃镜证实活动性出血确已停止。两条中任何一条成立,即认为出血已止。72小时内止血者为有效,超过即为无效。继续出血的判断指征:①反复呕血及黑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色转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经输血、补液不改善者;③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者;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者。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有效止血率为89.65%,对照组有效止血率为51.72%,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止血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见表1)。对两组止血失败的17例患者,经予增加奥美拉唑剂量达80mg,每8小时1次后,止血率也有明显提高,达94.12%(16/17),对经加大剂量仍止血失败的1例79岁高龄的十二指肠后壁偏小弯侧溃疡患者,入院第5天复查胃镜见溃疡旁仍有两处新鲜渗血,即取奥林巴斯高频电发生器电极电凝止血(电凝指数2.5~3.5,凝固时间每次3~5秒),内镜止血成功后用奥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维持治疗3天。本组患者经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
表1 不同剂量的奥美拉唑止血有效率对比
组别 例数 有效止血例数 无效例数 有效率(%) 治疗组 29 26 3 89.65 对照组 29 15 14 51.72
注:两组有效止血率比较χ2=10.07,P<0.005 2.2 药物副作用 1例出现一过性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增高,1例出现腹胀,均不影响治疗,转氨酶增高者1周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3 讨 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达8%~10%[1]。因而迅速有效地止血,才能降低溃疡病大出血的手术率及病死率。胃酸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出血常为活动期溃疡边缘充血的小血管或基底肉芽组织的血管受到胃酸侵袭破裂引起。Green等的体外试验表明[2],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浆凝血系统功能与胃液pH关系密切,产生胃内凝血块的最佳pH是7.4,随着胃内pH的下降,血小板和血浆的凝血系统功能会受到抑制,当胃pH<5.4时,血小板聚集和血浆凝血功能则明显受损。当胃pH<4.0时,胃蛋白酶可被激活溶解暂时形成的血凝块。还有文献指出[3],在胃内pH>6.0时,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才能发挥,在pH<5.0时,新形成的凝血块会被迅速消化。国内丁文忱等的研究显示[4],当胃液pH<3.0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继续出血,pH>6时,则出血停止。沙卫红等所作的动物试验也表明[5],只有胃内pH>6,才是止血的最佳环境。因此对消化性溃疡大出血,多数学者在临床上除按常规紧急处理外,同时多强调使用强有力的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使胃腔内pH>6,以达止血目的。国外Brunner报道用奥美拉唑首次80mg静脉注射,继之40mg,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剂量氟美松治疗乙型脑炎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奈替米星联合头孢他啶治疗绿脓杆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