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
|
临床疗效
(见表3)表3 2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351
2.3 中医证候疗效
(见表4)表4 2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495
2.4 单项症状改善情况
2组肛门灼热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余各项症状改善情况,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安全性评价
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3/23),其中腹痛1例,胃部不适1例,胃疼1例;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2/24),其中口腔溃疡1例,咽痛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肠辟”、“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侵袭,尤其是湿热之邪及饮食所伤、情志郁结、禀赋不足等有关。因脾恶湿而喜燥,外来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湿蕴日久化热,湿热内犯,扰乱脾胃,郁蒸肠腑,运化失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血腐肉败,化为脓血,便泻而出,故见大便脓血、腹痛腹泻等症。饮食过量,致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恣食油腻,湿热内蕴,气血壅滞肠腑,化为脓血;或过食生冷不洁食物,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生冷伤阳,中阳遏伤,湿从寒化,寒湿滞肠,气血凝涩,化为白冻黏液,从便而出。忧郁恼怒,情志郁结,以致肝不条达,失于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气血滞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泻下赤白粘冻。禀赋不足,先天无以养后天,脾肾不足,健运失常,均导致湿热蕴结大肠,发为本病。
针对本病病机,治疗应以清热燥湿、解毒敛疮、凉血止血为法。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以苦参为君,其味苦性寒,归肝、大肠、心、膀胱经,清热燥湿、止血止痢,《神农本草经》曰苦参“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地榆苦酸而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本草纲目》记载:“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青黛咸寒无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本草经疏》曰青黛“解毒除热,固其所长,古方多用之于诸血症者”,与地榆合用可加强苦参清热凉血、止血止痢之力,故共为臣药。白及苦甘而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以助佐君臣。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相伍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敛疮、凉血止血之效。
本临床观察初步表明,复方苦参结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疗效与柳氮磺吡啶片相当,不良反应轻微。值得进一步进行Ⅱ期、Ⅲ期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治水,危北海.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23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复方催醒液治疗颅脑损伤昏迷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神经阻滞联合复元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8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