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体感染所致的传单综合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
龄0~1岁6例,~3岁3例,~6岁9例,>6岁15
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P-IgM、EBV、CMV、CVB、ADV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并做嗜异凝集试验。33例(100%)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1∶80,其中24例(72.7%)入院第2天MP-IgM即阳性,有9例(27.3%)1周后复查抗体呈阳性反应。其他病毒抗体均阴性。这些患儿均由于入院后2周再次测EB病毒VCA-IgM,嗜异凝集试验,均无阳性发现。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50%以上,最高达91%,血异形淋巴细胞达10%以上,伴有其他全身多脏器多系统损害有以下几类。
1.2.1 呼吸系统 咳嗽者30例,喘息12例,X线胸片示肺炎者24例,支气管炎6例,渗出性胸膜炎6例。
1.2.2 消化系统 共15例,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常发生在疾病早期。
1.2.3 循环系统 表现为胸闷、心悸、手足凉、出冷汗者12例,心音低钝,心律不齐(18例),心肌酶谱异常27例,心电图异常12例,表现为ST-T段改变、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诊断心肌炎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
1.2.4 皮肤关节损害 皮疹12例,形态多样,有红斑、斑丘疹、荨麻疹、紫癜,发生在发热期,呈一过性,1~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结膜炎3例,关节酸痛3例,呈游走性,无红肿、畸形、关节腔积液。
1.2.5 神经系统 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精神萎靡、惊厥等,脑电图广泛中度异常3例,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增高,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稍增高,糖、氯化物均正常,脑脊液支原体抗体阴性。
1.2.6 血液系统 血小板减少9例,无明显出血症状。白细胞总数正常减少或增高,淋巴细胞比例超过60%。
1.2.7 泌尿系统 双眼水肿3例,一过性蛋白尿、血尿18例。
1.3 治疗与转归 33例确诊MP感染后均采用红霉素20~30 mg/(kg?d),分2次静滴,疗程2~3周,9例短期应用地塞米松,并辅以保肝、营养心肌等对症支持治疗,24例疗程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3~5天,治疗后3~4天热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住院16天(14~25天)。出院时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等恢复正常,预后较好,无并发症。
2 讨论
IM是一组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象中淋巴细胞总数和异形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典的IM为EBV感染引起,发病机制主要是感染B淋巴细胞,继之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反应,形成周围血中所见的异形淋巴细胞。传单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淋巴细胞的良性增生,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如心、肺、肾、肾上腺、肝、脑等,表现为异常淋巴细胞浸润。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经常引起肺炎,肺外感染也多见,是由于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肺、肾、肝、脑及平滑肌组织等存在有部分相同抗原,当MP感染后机体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肺以外的靶器官病变[2]。这与IM有相似之处。
本组病例特别之处为MP感染引起肺外多器官损害,症状复杂多样,并有相同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临床早期不易与EBV引起的IM及CMV、CVB、ADV、肝炎病毒等所致的传单综合征相鉴别,尤其是初期MP-IgM阴性时,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