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标准[2],且病程中未用过抗病毒药。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既往有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过敏史,有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外周血WBC<3.0×109/L者,不列入本组资料。入院当日或次日清晨,抽取不抗凝全血2 ml,送病毒室做ELISA法检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更昔洛韦(丽科伟,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日5~10 mg/kg,每日1次静脉点滴,每次静滴时间>1 h,疗程为5~7天。
1.2.2 对照组
每日利巴韦林10~15 mg/kg,每日1~2次静脉点滴,连用5~7天。
1.2.3 一般治疗
两组均按常规给予雾化吸入止咳、化痰、平喘、退热、抗心衰、吸氧等。一般不用糖皮质激素(高热、中毒症状重、喘憋明显及粒细胞减少者例外)。并酌情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两组患儿均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包括吸氧、支气管解痉药、补充水及电解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以及镇静退热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用药1周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喘憋症状消失,肺部音消失。有效:用药1周内咳嗽、喘憋症状减轻,肺内音减少,体温降至正常。无效:用药1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分析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咳嗽、喘憋、音消失时间和退热时间比较(略)更昔洛韦治疗组在咳嗽、喘憋和音消失时间上以及退热时间4项指标上,均明显短于病毒唑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治疗组治愈率88.46%,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62.79%,总有效率84.18%。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治愈率比较,χ2=4.873,P=0.027<0.05,总有效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39<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疗效比较分析 见表2。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
2.3 不良反应
更昔洛韦组呕吐6例,继续用药无反应,可能与本身病毒感染有关,未见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对照组呕吐5例,食欲不振4例。
3 讨论
腺病毒感染在儿科较为常见,且危害较重,急性呼吸道疾病是婴幼儿腺病毒感染所致的最常见病症,如咽炎、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张梓荆报道[3],大城市婴幼儿病毒性肺炎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腺病毒(ADV)为主,各占10%~15%。小儿ADV特异性抗体在6个月~2岁降至最低[4],所以<6个月和>2岁儿童ADV肺炎临床表现轻[2],6个月~2岁患儿易致重症感染。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喘憋、烦躁、呼吸困难等症状,与报道相一致。
目前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尤其腺病毒肺炎已受到儿科临床界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对症治疗和纠正缺氧等方面已规范和有效。但是,在抗病毒病因治疗上,尚无明确的特效药物得到推荐。因此积极地在现有的药物中选择相对安全和有效的药物,以缩短疗程,减少重症病例的发生率,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病毒药――病毒唑,其作用机制在于病毒唑可在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病毒唑单磷酸,干扰肌酐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病毒复制,病毒唑三磷酸也可抑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起到抗病毒作用。但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5]。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DHPG),属核苷类广谱抗DNA病毒药,它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