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2006年3月收治患儿39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天~16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白血病、恶性肿瘤21例,感染性疾病17例,手术创伤2例。正常对照为我院门诊体检儿童,男21例,女15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6.9岁。
1.2 临床表现 39例患儿中3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或表浅部位栓塞,多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瘀点瘀斑;5例并发多器官损害,表现为呼吸功能、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部位衰竭。
1.3 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经临床及实验室诊断,均符合DIC诊断标准[1]。其中早期14例,中期16例,晚期10例。
1.4 研究方法
1.4.1 标本采集 受检血浆为枸橼酸钠(109 mmol/L)抗凝血,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9,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上清液待测。
1.4.2 检测方法 DDimer(DD)检测采用免疫学胶乳比浊法;AT:A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PT、aPTT、TT 采用凝固法。所有项目均在采血后1 h内完成。
1.4.3 主要试剂 血浆DD PLUS试剂盒、AT:A试剂盒、凝血活酶(PT)试剂盒、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aPTT)试剂盒:美国Dade Behring公司产品;凝血酶(TT)试剂:珠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出品。
1.4.4 主要仪器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日本Sysmex公司产品;Centra8R低温离心机,美国IEC公司产品。
2 结 果
2.1 正常组及DIC患病组各项检测结果 见表1。表1显示,DIC早期组aPTT缩短、DD升高(P<0.05),Fbg明显升高(P<0.01);中期组PT、aPTT、TT、DD、AT:A同正常组相比,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后期组PT、aPTT延长(P<0.05),DD明显升高、AT:A明显减低(P<0.01)。从DIC早期发展到中期、最后到后期,可见aPTT、PT、TT逐渐延长、DD逐渐升高,而AT:A呈下降趋势。
2.2 DIC患病组各组检测结果阳性率统计 见表2。随着DIC病理过程的发展,从早期、中期到晚期,除3P检测阳性结果偏低以外(18.8%~57.1%),其余各项检测结果阳性率均在42%~100%之间,且各项指标阳性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治疗结果分组来看,29例好转,6例未愈,4例死亡,其中DIC死亡组PT、Fbg、DD、AT:A阳性率明显高于未愈组和好转组。表1 正常组及DIC患病组检测结果比较 注:同正常组比较,*P<0.05、**P<0.01 表2 DIC患病组各组检测结果阳性率统计 注:超出表1正常组范围的结果为阳性
3 讨 论
凝血障碍是DIC最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率高达90%以上。按其演变过程,可将凝血异常分为3个阶段:(1)初发高凝期(DIC早期):以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并释放大量血小板因子,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大量形成为主要病理生理变化。高凝期一般在临床上持续时间甚短或由于临床症状不多而不易被发现。目前公认的最佳抢救时机无论是DIC前期还是初发高凝期均应及早给予肝素治疗[2] ,已有报道: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地预防危重儿DIC的出现,并能降低危重儿的死亡率[3]。因而,此阶段的实验室监测至关重要。本组资料表明:PT、aPTT的缩短,以及Fbg、DD的迅速升高、3P的阳性结果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的诊断依据;(2)消耗性低凝血期(DIC中期):随着微血栓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和(或)被纤溶酶降解等因素作用,血液凝固性迅速降低,血栓形成过程逐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