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words:acute coronary syndrome;Wenyang Huoxue fang;inflammatory cytokine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机制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备受人们关注的是关于细胞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全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应用温阳活血方治疗心血管疾病数十年,发现该方对阳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疗效。本研究通过温阳活血方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选择与血管内皮损伤、纤溶系统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PG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作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中阳虚血瘀型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及“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
1.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射血分数<35%);严重的高血压未控制的患者。②年龄<18岁或>75岁者。③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④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系统严重的原发病、精神病患者。⑤严重心律失常(快速房颤、房扑、阵发性室速)患者。⑥近2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
1.3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07年2月-2009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l7例,女23例;平均病程8.35年;平均年龄(67.2l±7.47)岁。对照组中女22例,男18例;平均病程8.16年;平均年龄(67.15±7.28)岁。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阿司匹林、卡托普利、消心痛、舒降之等)及扩冠、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组加用温阳活血方。温阳活血方组成:制附子5 g,生蒲黄9 g,赤白芍各15 g,当归9 g,枳壳6 g,桔梗6 g,炙甘草3 g等。方药加减原则:气虚明显,症见气短、乏力者,加黄芪15 g、党参15 g;瘀阻心脉,胸痛剧烈者,加三七粉,每次2 g冲服,或加降香3 g;痰壅气滞,胸痛及背者,加瓜蒌15 g、薤白9 g、石菖蒲9 g;气阴两虚,口干苔少者,加麦冬9 g、五味子5 g。用上海泰格实业的JY真空袋煎包装机,煎成100 mL,真空包装2袋,分2次早晚服,4周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
①中医症状: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畏寒肢冷、面白唇淡、舌质紫黯瘀斑、口唇齿龈紫黯、舌下脉络曲张,血瘀证积分,舌象、脉象变化。于疗前及疗后1、2、3、4周各检查1次。②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原因、硝酸甘油服用量等。于疗前及疗后1、2、3、4周各检查1次。③相关辅助检查:于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心电图。用放免标志法测6-K-PGF、TXB2,用发色底物法测t-PA、PAI,用放免标志法测IL-6、IL-2含量,观察对阳虚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调节状况。④治疗前后常规检测血、尿、便常规,采用全生化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等指标各1次。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4]制定。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30%而<70%;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3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