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腹腔镜;肾囊肿;治疗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治疗肾囊肿又多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对79例肾囊肿病人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79例,男43例,女36例;年龄29~65岁,平均48岁。单发性肾囊肿54例,多发性肾囊肿14例,多囊肾11例。单纯左肾囊肿37例,右肾囊肿34例,双肾囊肿8例。囊肿位于肾上极31例,中极17例,下极25例,肾盂旁6例。因腰部不适、腰痛、发热等症状发现者58例,无症状查体发现者21例。并高血压、糖尿病者21例,并肝囊肿者12例。囊肿直径4.2~12.3 cm,平均6.7 cm。所有病人术前均行泌尿系B超、双肾CT、静脉泌尿系造影或磁共振等检查,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与肾盂的关系,并证实囊肿与肾集合系统不相通,常规心、肺功能检查无绝对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病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卧位,腰部垫高,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取腋后线与第12肋缘下皮肤为第一穿刺点,作1.5~2.0 cm切口,用血管钳钝性分开肌层达腰背筋膜进入后腹腔,伸入示指分离腹膜后间隙,放入自制气囊,注入气体约900 mL,放置约3 min,取出气囊。在手指引导下,取腋中线髂嵴上方2 cm处皮肤为第二穿刺点,置入10 mm Troca作为观察通道。取腋前线与肋缘下皮肤为第三穿刺点,置入5 mm Troca,腰部切口处置入10 mm Troca。封闭切口,打开气腹机,使气压维持在1.6~1.9 kPa,建立完整的后腹腔操作空间,置入腹腔镜,在直视下仔细辨认腰大肌、膈肌角、腹膜反折、肾周脂肪囊等解剖标志,找到肾下极,用超声刀切开肾周筋膜并分离肾周脂肪,沿肾下极向上游离直至显露蓝紫色的肾囊肿。充分暴露囊肿壁边缘,于囊肿中央处切开一小口,吸净囊液,提起囊壁,用超声刀距肾实质边缘3~5 cm处切除囊肿壁,切口边缘电凝止血,囊腔巨大者填入肾周脂肪或于囊腔壁上夹上钛铗防止复发。处理完囊肿,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停气腹机,并于肾周附近放置一条引流管,排净腹内气体,缝合切口,将切除的囊肿壁送病理检查。
1.3 治疗结果
本组79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7 min,术中出血量8~50 mL,平均21 mL。术中腹膜损伤3例,未处理无不良反应;皮下气肿6例,未特殊处理,无不适。术后当天晚上给予镇痛剂者22例。病人体温37.6~38.4 ℃,平均38.1 ℃,术后1~2 d恢复正常。术后24 h内均肛门排气,48 h内自主饮食,2~3 d拔除腹膜后引流管。无尿漏病人,无术后感染病人。4~7 d出院,平均5.4 d。病理报告均为单纯性肾囊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3例复发。
2 讨 论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良性病变,通常为单侧和单发,但也有双侧及多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据统计18岁以下发病率较稳定,平均为0.22%;成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40岁以下为20%,60岁以上为33%,男女发病之比为1.88∶1[1]。KISSAME等[2]报道50岁以上病人尸检发现肾囊肿者占50%。临床上小的肾囊肿一般无症状,无须特殊处理,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当直径大于4 cm,压迫肾盂肾盏出现输尿管引流不通畅,怀疑感染、恶变,病人出现血尿、高血压、腰痛等症状时就需尽早手术治疗。以往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穿刺抽吸囊肿液体、B超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注入治疗和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经皮穿刺抽吸囊肿液体近期有效,可以使囊肿体积缩小,症状减轻,但复发率高达30%~78%,有时囊肿反而增大,并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目前已经不再作为治疗方法。B超引导下肾囊肿穿刺硬化剂注入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囊肿直径大于4 cm且有症状者,尤其是年老、体弱、不愿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者,但是术后易复发。HOBARTHK等[3]研究显示,复发率高达44%;并且治疗中受囊肿位置限制,并发症多,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