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
|
【关键词】 腰椎 软骨结节 CT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是椎间盘组织经终板疝入椎体的后上缘或后下缘松质骨内(即终板与环形骨骺之间)并突向椎管,从而压迫脊髓的一种疾病。收集我院2003年10月至2008年2月109例CT确诊的LPMN,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84例,女25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6.3岁,其中20岁以下1例(0.1%);20~29岁30例(27.5%);30~39岁40例(36.7%);40~49岁30例(27.5%);50~59岁5例(4.6%);60岁以上3例(2.8%);约91.7%(100例)的病例分布于20~49岁年龄段;病程长短不一,患者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Hispeed CT/i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4 mm,常规行L3~S1椎间盘扫描,摄软组织图片(窗宽350 Hu,窗位3 Hu),同时摄骨窗图片(窗宽1 500 Hu,窗位350 Hu)。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109例中共计发现软骨结节115个,其中单发103例,多发6例(均为2个);分布于L4后上缘/下缘分别为3个和14个,L5后上缘/下缘分别为45个和4个,S1后上缘49个;115个软骨结节中54个位于中央(47.0%),其余偏于两侧,左后38个(33.0%),右后23个(20.0%)。
2.2 CT表现
(1)椎体后缘骨质缺损,54例骨质缺损位于椎体后缘正中,偏于两侧61例;缺损范围约 0.4 cm×0.5 cm~1.8 cm×1.3 cm;形态不一,不规则形60例,结节形或团块形31例,矩形11例,半圆形6例,裂隙状4例、帽状2例、三叶草1例;缺损区密度与椎间盘密度相似,CT值约60~90 Hu;缺损区边缘见不同程度骨质硬化。
(2)缺损区后方骨块,115例椎体后缘均有骨块突入椎管,骨块形态呈条带状89例(其中横置条带状50例,弯曲条带状27例,弧形12例),结节状16例,丘状6例,不规则形4例;厚度平均约4.49 mm;骨块与椎体完全连续 75例,一侧相连20例,游离20例。
(3)所有发生软骨结节水平的椎间盘均伴椎间盘突出。
(4)椎管狭窄,骨块后突致椎管矢状径狭窄11例,平均约8.7 mm;单侧或双侧侧隐窝狭窄51例。
3 讨论
3.1 软骨结节的发病机制
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大体有以下几种:(1)外伤:在青少年时期,骨突环与椎体间仅有薄弱的软骨连接,此时若有创伤则可引起骨突环的骨折,椎间盘及部分软骨板也随之后移。(2)骨化障碍:骨突环与椎体之间在骨化过程中发生障碍时遗留潜在薄弱区,在退变的椎间盘挤压下产生部分骨突环撕脱。(3)椎间盘突出:椎体骨突环尚未愈合前,其间的软骨连接较薄弱,当发生椎间盘突出时,部分骨突环可自薄弱的骨软骨连接处撕脱,同椎间盘组织一并突出而形成软骨结节,后者是撕脱的骨突环继发骨化的结果。
殷好治等[1]的观点认为本病可能是在特殊的解剖缺陷基础上,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脊柱不断承受弯曲和压迫等外力作用,促使髓核冲击缺陷区而进入椎体骨板,形成软骨结节。笔者认为它同发生于椎体的 Schmorls 结节均属一类病症,只是产生部位不同而已。
曹来宾等[2]报道LPMN 约有76.5%发生在L4后下缘,本组发生在L4后下缘仅有12.2%(14/115),而发生于L5后上缘、S1后上缘分别39.1%(45/115)、42.6%(49/115)。本研究与文献有较大出入,值得商榷。
3.2 LPMN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1)多为青、中年男性;(2)椎体后缘骨质缺损,缺损区密度与椎间盘密度相似,边缘有硬化;(3)缺损区后方骨块,多为横置条带状,并突入椎管,骨块与椎板相连或游离;(4)骨块与缺损区呈“对吻”状,即后突骨块与椎体后缘缺损区相吻合;(5)均伴同一水平椎间盘突出。 LPMN的CT征象较典型,但仍需与纤维环钙化、后纵韧带骨化及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鉴别。
【参考文献】
1 殷好治,梁福民,王希林,等.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探讨.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44145.
2 曹来宾,詹阿来,曹庆选,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240.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脐动脉血流在羊水过少孕妇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79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