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70例颅内肿瘤经X线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XK808X刀系统治疗70例,共77个病灶。本组病人共治疗3~10次,3~6 Gy/次,处方剂量为DT45~65 Gy,每次间隔1~2 d。结果 治疗3~12月后复查MRI,病灶消失者23个(CR 33%),病灶缩小1/2或以上者31个(PR 44%),病灶缩小1/2以下(NG 17%),4个(PD 6%),总有效率(CR+PR)达77%。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颅内肿瘤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小,它不同于一般外放疗,它的治疗次数虽少而瘤体受量高,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并发症,优化剂量选择。
【关键词】 颅内肿瘤;放射治疗;立体定向适形放疗
我院于1999年1月—2005年1月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治疗颅内疾病70例(77个病灶),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中,男47例,女23例,男:女=2:1。患者年龄10~78岁,平均47.6岁。37例经病理证实,其余33例均系MRI诊断。其中脑转移瘤20例,脑胶质瘤12例,脑膜瘤16例,垂体瘤10例,听神经瘤8例,松果体瘤4例。病灶大小:5~10 mm 13例,11~20 mm 29例,21~30 mm 17例,31~40 mm 7例,41~46 mm 4例。
1.2 治疗方法 常规固定头环及立体定向头架,行头颅CT增强扫描(病变部位层距2 mm,非病变位层距5~10 mm),影像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勾画出病灶及重要功能器官的轮廓。根据病灶的形态,大小进行三维重建,选择相应大小的准直器,最佳床角和照射弧,优化治疗剂量,选择最大剂量与覆盖剂量比(MP/PD)和治疗体积与靶体积比(PV/TV)均<2[1],尽可能提高靶点剂量,取包绕靶区80%~90%的等剂量线计算剂量。分割方式:3~6 Gy/次剂量分割,处方剂量为DT45~65 Gy,每次间隔1~2 d。
1.3 评定标准 根据WHO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可见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以上,维持4周以上,无新病灶出现,无任何病灶的增长恶化。无变化(NC):肿块缩小不到50%或增大未超过25%,无新的病灶出现。恶化(PD):肿块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
2 结果
2.1 治疗后患者症状与体征的变化 采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期间,17例早期发生急性放射性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经利尿、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极少数出现放射性颅神经损伤。
2.2 3~12月后MEI复查结果 见表1。
表1 70例病人治疗后随访结果(略)
3 讨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充分利用现代加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对病变和剂量进行精确定位和定量,使放疗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摆位和精确治疗的新阶段[2]。目的是提高放射治疗增益比,最大限度地将放射剂量集中到病变区,杀灭肿瘤组织而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3]。结合Simonova等[4]提出的观点:(1)长疗程可减少早期正常组织的副反应;(2)短疗程可限制肿瘤再生殖。(3)多次分隔治疗可使之氧细胞再氧化,减少正常组织的晚期反应。本组资料表明SRT治疗脑转移瘤可迅速获得局部控制肿瘤生长并改善患者症状。SRT治疗前后如结合全脑照射,近期效果更佳。王青等[5]报道应用SRT治疗65例脑转移瘤结合全脑照射,获得比手术更为良好的效果。本组转移瘤有效率达78%。SRT在临床后综合很多学者的意见[6],我们体会到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1)颅内直径<4.5 cm 的良恶性肿瘤,颅内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2)脑干肿瘤在脑干体积中仅占1/4以下。(3)鞍区肿瘤, 没有视神经受压, 视力、视野基本正常者。(4)脑转移瘤单发或多发,最好别超过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