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诱发轻微头晕,可坚持日常工作;有效:症状减轻,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颈部稍大幅度活动再次诱发头晕,对生活工作有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痊愈:46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最短疗程1次,最长2个疗程,治愈率:63.9%,显效率:88.8%;有效率:100%。
3 讨论
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在各种学说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被认为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龙层花等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上颈椎错位引发[1];刘景辉等临床研究认为环枢关节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且手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于红等通过手法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行经颅多普勒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椎动脉的搏动指数较前有明显提高[3]。本研究病例均经三步定位诊断,最终确定为环枢关节错位导致眩晕,经龙氏手法复位后有效率达100%。因此,寰枢椎错位是导致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运用龙氏手法复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环枢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的特点使其容易发生位置改变,解剖上与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与眩晕发作密切相关。环枢关节为颈椎活动的枢纽,颈椎旋转运动的50%由其来完成,屈伸运动的一半左右与环枢关节有关[4],当环枢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长期静力性或累积性的慢性损伤,其组织便发生变性、机化,形成粘连、瘢痕甚至挛缩,致使环枢关节双侧肌力不平衡,从而造成环枢关节错位。椎动脉自环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环椎侧块后方,跨过环椎后弓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入颅骨,此段椎动脉走行复杂,弯曲较多,倪文才进行尸体解剖发现:椎动脉在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的行程中就有6~7个弯曲[5];陈仲强观察到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寰枢椎段在头颈转动时可发生梗阻或狭窄[6]。因此,椎动脉容易因环枢关节结构紊乱而影响供血。
颈部交感神经分布相当广泛而又复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颈椎横突前方,易受环枢关节错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其发出节后纤维外侧支中有部分分布于环枢关节滑膜囊及其周围组织,部分参与形成了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这些交感纤维互相交通,环枢关节炎症可因此影响椎动脉丛,使椎动脉收缩痉挛[7],从而导致眩晕的产生。
总之,环枢关节由于其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特点,易发生环枢关节错位,或进一步导致局部炎症,从而影响到椎动脉及(或)交感神经,引起眩晕等临床症状。
由于部分病人体质较瘦弱,颈部肌肉相对松弛,或者患者错位时间较长局部劳损,手法复位后,当患者头颈部正常活动时易再次出现寰枢椎错位,也就是说治疗后易复发。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这些病人多在手法复位后加用水针治疗,水针疗法可重新稳定颈椎,并能够修复劳损组织。水针多选取病椎棘间韧带、椎旁夹肌、半棘肌、多裂肌为注射点,药物选用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本组病人中共11人加用水针疗法,其中8人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水针的有效率达到72.7%。临床中针对容易反复发作的患者配合水针疗法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龙氏正骨治脊疗法是由龙层花、魏征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及肥大性脊椎炎等病症的手法[1]。具有稳准、轻巧、无痛、安全、有效等特点。通过三步定位诊断明确寰枢椎病变,并根据诊断得出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对应的正骨手法,手法操作严格按照上述规范要求,避免了盲目扳颈带来的危险性,具有规范、安全、有效、易学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龙层花.脊椎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106-116.
[2] 刘景辉,喻 博,王正和.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手法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6):525-526.
[3] 于 红,蔡 笑,耿 凌,等.按脊疗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即刻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20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