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焦虑症病人84例,其中惊恐障碍31例,广泛性焦虑53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27±6)岁;文化程度:小学2例,初中29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11 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心理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两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和病程及用药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7分;排除重型精神病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观察组脱落1例,有效4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有效40例。实际共完成81例,对脱落病例全部排除,不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方法
2.1 干预方法
患者确诊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对病人的心理感受进行针对性的开导、解释或鼓励。观察组除予心理护理外,采用北京博达电子公司生产的JD22A型肌电生物反馈仪,采用蔡雄鑫、杜文东编辑,由江苏省出版总社出版发行的心理保健术录音磁带自我放松术、自我催眠术。患者采取卧位,选择前臂内侧粘接电极,“量程”0~99.9,“光标量程”低,“显示”肌电位置,“带宽”窄位置。测量肌电值。告诉病人观察肌表电位微伏计上指针偏转方向,听出反馈音调变化并理解其信号意义,训练病人收缩与放松肌肉训练,降低其肌电值。治疗10次为一疗程,30~40 min/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由治疗师结合其症状及客观指标的改变对患者进行评定,诱导患者逐步取得心身松弛,并要求患者把在治疗室学到的放松体验每天重复1~2次,以巩固疗效。整个治疗过程由2名临床医师诊断进行药物治疗,1名技师在医师指导下行生物反馈治疗。
2.2 疗效评定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6周均进行HAMA[3]评定各1次。
2.3 统计学处理
81名患者坚持完成了本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表1)。两组治疗前HAMA 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2、6周末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或P<0.01),而对照组仅在治疗6周末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起效更快。治疗6周末两组间评分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 。
4 讨论
焦虑症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和一定的焦虑人格[4]。一般常规治疗都呈对症治疗,如苯二氮卓类、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作用,长期服药患者依从性降低,疗效不能巩固。另一方面,这类患者都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有研究发现,肌肉的紧张程度常常与人的整体生理警觉水平有关,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不仅表现为全身肌肉紧张,而且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整体的警觉性增高。因此,可以通过松弛肌肉的训练达到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的目的[5]。生物反馈是借助于电子仪器让患者能够知道并学会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自身的机能活动,达到心身放松,从而更有效、更迅速地改善躯体症状[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HAMA评分在治疗结束时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表示两种治疗方法都有显著疗效,观察组较对照组起效更快,差异有显著性。这表明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有一定优势,对近期焦虑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减轻了患者的躯体症状,增加了药物疗效。
抓紧有利时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帮助病人摆脱焦虑、抑郁情绪所造成的无助感和失望感。因反馈信号是客观存在的,故能帮助病人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并能调动体内的积极因素,对于解除心理紧张是非常有利的。治疗中发现病人每次达到预置值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此时进行心理护理效果倍增,病人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地参与治疗,增加对心理护理的依从性,这对于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后病人学会了自我调节与放松的方法摆脱苦恼,也能够应用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自我放松以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一次成功尝到甜头并得以证实就会促使下次再用,产生良性循环[7],而单纯性心理护理病人虽然护士也按集体和个别的形式进行有关疾病及其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以语言引导精神放松及肢体放松,并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暗示治疗,但多数病人只是将信将疑地接受或抵触,效果因此也差强人意。
在生物反馈疗法中穿插心理护理也是必要的。治疗前应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耐心倾听主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