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副面动脉的出现为临床修复鼻翼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观测头颈部尸体标本20侧和铸型标本12侧。结果:副面动脉的出现率为40%,起始处外径(1.1±0.4)mm,主干长(5.0±1.1)cm,起始处位于下颌下缘距面动脉压迫点(1.5±0.3)cm,可游离长度(2.5±0.5)cm。起始后与面前静脉伴行,与面横动脉、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吻合。结论: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是可行可靠的。并且可以其为轴心血管形成皮瓣移位修复邻近组织缺损。
【关键词】 副面动脉; 鼻唇沟皮瓣
鼻翼缺损较为常见,临床上有多种修复方法可供选择。鼻唇沟皮瓣的临床应用国内外已有很多报导[1,2],但传统鼻唇沟皮瓣是以面动脉终末支内眦动脉为蒂,血管蒂较短,旋转范围小, 对较大面积的鼻翼缺损往往需要另外取耳廓复合组织等并用修复。笔者对鼻唇沟相应区域的血管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发现利用鼻唇沟区具有丰富的血管吻合网这一显著特点,并设计成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颈部尸体标本20侧和铸型标本12侧。
图1 副面动脉解剖示意图1.2 方法 解剖观测用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颈部尸体标本20侧和红色铸型标本12侧。观察副面动脉的出现率和与在鼻唇沟处的吻合情况,测量其起始处外径,可游离长度,起始处位于下颌下缘距面动脉压迫点的距离。
2 结果
2.1 副面动脉 在解剖观测20侧头颈部标本中有9侧出现副面动脉,出现率为45%。在12侧铸型标本中有4侧出现副面动脉,出现率为34%。总出现率为40%,较其他学者的观察略有偏高[3]。起始后与面前静脉伴行,沿途分支分布于咬肌、颊肌、颧肌、眼轮匝肌等表情肌与皮肤,与面横动脉、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吻合(见图1)。
2.2 副面动脉的观察值 副面动脉起始处外径,最粗处为1.5mm,最细处为0.7mm,平均为(1.1± 0.4)mm。
副面动脉起始处于下颌下缘距面动脉压迫点的距离,最长处1.9cm,最短处1.2cm,平均 (1.5± 0.3)cm。
副面动脉可游离长度最长3.1cm,最短1.8cm,平均(2.5± 0.5)cm。2.3 副面动脉与面动脉的关系 在口角平面与鼻翼下缘平面,副面动脉前壁与面动脉后壁距离分别为(1.8±0.2)cm和(1.5±0.1)cm。在口角平面,副面动脉前壁与面动脉后壁距离最长处2.3cm,最短处1.5cm,平均(1.8±0.2)cm,在鼻翼下缘平面,副面动脉前壁与面动脉后壁距离最长处1.7cm,最短处1.2cm,平均(1.5±0.1)cm。
3 讨 论
3.1 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本研究中副面动脉出现率约40%,走行稳定可靠,血管管径粗,与周围血管吻合成血管网,血供丰富,血管可游离足够长,可以提供足够长的蒂部,手术中血管分离和皮瓣制作都很方便。且副面动脉和面前静脉紧密伴行,保证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3.2 皮瓣的设计 设计以副面动脉为蒂的顺行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缺损,其大小以受区创伤大小为依据,以供区可直接缝合为原则。但在取皮瓣时不深越面肌平面,避免损伤面神经[4]。
3.3 临床意义 以副面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血运丰富,易成活,该皮瓣有以下优点:①皮瓣的颜色、质地与受区相近;②血管蒂长,转移灵活,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用以修复较大面积鼻翼缺损;③可以设计包含面前静脉在内的组织瓣,有利于血液回流,促进瓣的成活;④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治疗周期。缺点是副面动脉出现率不是很高,术前需进行检查是否存在。
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用以修复较大面积鼻翼缺损,使供区不产生明显瘢痕的同时,取得再造鼻翼形态逼真、感觉良好的满意效果,拓宽了该皮瓣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熊明根,司徒朴,韩震.鼻唇沟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0,8(3):171172.
[2]冉维志,范希明,谭志军,等.上唇动脉逆行鼻唇沟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1):2526.
[3]向宇燕,徐达传,孙贺,等.副面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1,19(4):331332.
[4]韩震,钟世镇,孙博,等. 面面神经吻合的应用解剖学[J
[1] [2] 下一页